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新闻 >> 正文

乡村振兴谱新篇 击鼓催征正当时

2020-05-17 17:18:49   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

乡村振兴谱新篇 击鼓催征正当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一个个村庄变了模样。图为美丽的罗源县中房镇下湖村。记者 叶义斌 摄

  福州日报记者 张笑雪 余少林

  初夏时节,福州大地草木葱茏,广阔田野生机勃发。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沐浴着乡村振兴的春风,福州大胆实践:立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吹响特色农业发展集结号;从环境整治入手,持续推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回应群众关切,探索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福州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发展正铺开斑斓画卷。

  产业振兴激发“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近年来,福州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速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全市七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去年总产值超1900亿元,今年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去年福州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已达到实现全面小康的硬指标要求。今年,福州市将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故事点击】

  辣椒大户带动村民致富

  特色产业聚集效应凸显

  走进福清镜洋的绿丰农业基地,一座座现代化设施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各种蔬菜长势喜人。一批慕名而来的观摩人员边走边看,称赞基地科技含量高、特色亮点多。

  这个占地4000多亩的基地,采用数控温室大棚,专业种植国内外名特优新品种辣椒、番茄及叶菜。

  “乡村振兴的号角让大家更加抱团,产业优势也日益凸显。”绿丰农业董事长、福清市蔬果种植与流通行业协会创始人林必玲说,以前种植规模有限,往往是“单打独斗”,行情不好的时候,抗风险能力弱,行情好的时候,又供不应求。

  这几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周边不少农户纷纷加入辣椒种植的队伍,绿丰公司也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种植模式,不仅指导大家如何科学种植,还在销售方面全力支持。去年,绿丰公司共带动周边镇村1200多家农户调整种植结构1万多亩,户均增收1.2万元。

  随着辣椒的规模化种植和产业聚集效应的凸显,福清市辣椒总产量旺季时高达每天500吨,部分稀缺品种在全国市场独占鳌头。

  依托当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的案例在福州还有许多。乡村振兴的“福州样板”正在加速成形。

  生态宜居点亮“新农村”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近年来,福州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加快乡村环境品质提升。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环境整治型、文化传承型、休闲旅游型……从山区到沿海,从城市到乡村,1700多个大小村庄因“个性”不同,在提升“颜值”的同时尽情展现“个性美”。

  今年,福州市将持续实施“一革命五行动”,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全市行政村基本实现乡村振兴初级版的目标。

  【故事点击】

  人居环境整治绘“样本”

  这里的村庄美如画

  在永泰县嵩口镇东湖尖山脚下的大喜村,一排排房屋修缮一新,房前屋后种满绿树花草,新盖的旅游公厕整洁美观。

  “这两年,我们大喜的变化可大了。以前的露天旱厕都换成干净的水厕,村子变美了,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种的蔬菜、养的鸡鸭,在家门口就卖掉了,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还回来开起民宿和农家乐。”说起这两年的变化,村民老陈乐得合不拢嘴。

  短短两年时间,大喜村如何通过美丽乡村改造和宜居村庄建设,绘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样本”?

  “以民为本、全民参与,是我们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最重要的抓手。”大喜村党支部书记黄时杰告诉记者,为了推广旱厕改水厕,他们先到村民家中进行调研,了解各家需求和想法,然后在村里较有威望的家庭进行改造试点,推出样板工程。同时,积极落实奖补政策,消除村民在改造费用上的后顾之忧。

  目前,大喜村农户自家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村里还设立3座公厕,方便游人的同时保证村容整洁。为了提升村庄水生态环境,村里还进行污水管网改造,采用净污分离,使大喜溪水质长期保持一类标准。

  除了开展“厕所革命”,大喜村还通过瓦屋立面改造、裸露护绿补种等项目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为了让村庄美得更有特色,大喜村在房屋修缮设计方面别出心裁,更多地保留土夯墙式民居建筑和竹编篱笆,对破损的古民居修旧如旧,尽量保持传统风貌和自然风貌。

  “好生态吸引了白鹇和林雕等80多种珍贵鸟类到大喜村栖息,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还成立民间观鸟摄影基地。”嵩口镇文化站站长陈首先说。

  精致的村居,搭配绝佳的生态,大喜村“火”了!中央美术学院在那里开设学生实践基地,专门研究乡村设计;福州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的师生也去那里研学;前去体验乡村深度游的游客一年达到6万人次……

  环境的改善带动旅游的迅速发展,村民享受到乡村振兴的红利。黄时杰说,这两年,旅游不仅带动农副产品和旅游伴手礼的生产销售,还促进民宿和农家乐的发展,村民年人均收入从5万元增加至十几万元,村财收入也大幅增长。

  乡风文明滋养“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近年来,福州以乡风文明为抓手,积极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文明村居覆盖率不断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和村民文明素质持续提升。

  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是打造乡风文明的重要保障。强化村民自治实践,让农村自治“实”起来;强化法治乡村建设,让农村法治“严”起来;强化农村德治建设,让农村德治“活”起来……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有力助推乡风文明建设,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家园,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故事点击】

  移风易俗“战”疫情

  清明祭祀吹新风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婚宴推迟、丧事简办、平安在家、取消聚会成为长乐群众的共识,移风易俗“战”疫情成为今年清明节特殊的方式。

  清明节前,长乐区向广大市民发布“移风易俗 文明清明”倡议书,提倡通过网上祭扫平台,以网上献花、留言寄语等形式怀念逝者、寄托哀思,自觉居家祭祀、网络祭祀。

  长乐市民纷纷响应倡议,鹤上镇的陈女士在家以网上献花的方式悼念父亲,“在这个特殊时期,网上祭扫既避免人员聚集带来的风险,又倡导文明节俭的新风尚”。

  文明祭扫,折射出长乐区移风易俗的成效。近年来,长乐区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吹遍乡村。

  今年1月5日,松下镇垅下村举行林氏祖厅落成典礼,涉及垅下村林氏宗族的全体村民,人数众多。林氏宗族主动移风易俗,活动酒席桌数控制在50桌,符合《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相关规定。

  松下镇垅下村的做法并非个例。移风易俗开展以来,长乐区简办新办婚丧喜庆3.2万场,节省资金逾48亿元。

  不只简办新办婚丧喜庆,捐资助善同样成为新风尚。在长乐区古槐镇屿北村,乡贤捐资逾1000万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长乐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美丽长乐大行动,截至目前,各界群众已捐赠4600万元,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乡村振兴的号角催人奋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三农”事业必将开辟新天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也必将成为乡村最美的图景。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
推荐
热点
0.4164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