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溪镇紧扣党建引领主线,扎实推进“铸魂、强基、聚力”三大行动,不断深化新时代“堡垒工程”专项工作,让红色堡垒更坚固、党员作用更凸显、发展动能更充沛,为镇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铸魂行动:以政治建设为统领,锻造过硬队伍
渔溪镇立足“中心组领学+支部集中学+党员自主学”三维学习体系,强化“实地研学+情景教学+实景课堂”三课模式,让理论学习从“书本”走向“实地”。
该镇依托福州历史文化街区、福清廉政教育中心等红色资源,组织“走基地、看变化、学经验”实地教育2次;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七一”党日等主题,开设青年座谈会、干部讲坛等“实景课堂”14次,邀请老党员讲奋斗史、新党员讲身边事、企业家谈发展经,推动1485名党员学习,筑牢“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
同时,建立“青苗培育+银发帮带”双向培育体系,打造“老带新、强带弱”的人才成长链条。一方面强化“青苗”历练,摸排储备97名青年后备力量,推动32名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安排青年党员在渔溪镇“青锋创拓实践站”参与产业振兴、在“红镰青锋助农队”中投身田间地头;另一方面深挖“银发”资源,依托福清市银发人才实践基地建立“银发人才库”,7名有经验、有技术的老党员通过“田间课堂”传经验、“技术结对”教本领,带动30余名青年党员掌握龙眼种植等实用技能,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
此外,以机制创新破解作风难题,构建“会前酝酿——会中决策——会后督办”的全流程闭环机制,将全镇性会议整合为“季度重点工作推进会”等综合性专题会,会议数量同比减少15%,让干部有更多的时间走基层、抓落实;深化作风监督链,通过村级小微权力监督群、“魅力渔溪”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公示工作进展180余次,共办结12345群众来件523件,问题整改时效提升30%,党风政风持续向好,群众满意度节节攀升。
强基行动:以组织建设为核心,筑牢战斗堡垒
渔溪镇针对部分空心村“资源散、力量弱”的难题,创新“跨村联建共建平台+非公党支部+薄弱村支部”跨村“三建”模式,推行“组织联建、资源联用、事务联商”三联机制。
该镇推动东际村、钟前村分别融入建东、苏前跨村联建共建平台,实现强村带弱村;吸纳郑为平家庭农场党支部加入跨村联建共建平台,构建“村企共建、产销联动”的党建共同体,设立“村企党员互助岗”,解决联建村用工岗位短缺、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5个,带动薄弱村集体收入增长,让“空心村”焕发新生机。
同时,实施党支部“评星定级”,全年推动9个党支部完成升格,评选出五星党组织6个、四星党组织7个;建立“星级动态管理”机制,对2个降星支部实行“党委成员包联、先进支部帮带”双措施,通过“一对一”指导、“手把手”教学,推动其转化提升;以评星定级为抓手,推动基层阵地不断完善功能、提升服务,目前23个村居全面完成“五统一”建设及挂牌清理工作,推动南前亭村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渔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完成改造提升等一批阵地强化工程,不断建强基层堡垒。
此外,围绕“党建领航示范性小城镇建设”主线,推行“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机制,让每个党组织都有“红色名片”。建新村深化“建新·建新”品牌,构建“三张网”服务机制,推进“三治”融合共进,绘就乡村治理“五彩画卷”;侨丰村擦亮“三约三促”品牌,通过“党员公约”促担当,“村规民约”促向善,“共富合约”促富民,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红山村依托“军地同心”品牌,军地党员联建共建,共促乡村稳定发展。
聚力行动:以融合发展为路径,激活发展动能
该镇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推行“党员技术骨干+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龙眼科技小院,组建党员技术服务队,带动250多户果农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户均增产20%;以党建为纽带,串联“龙眼之乡”“鳗鲡大镇”“黄檗古庭”三大农文旅特色产业,推动总投资2.3亿元的乡村振兴专债项目落地,形成“种植+加工+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全年产业链产值同比增长12%,让党建成为产业发展的“红色引擎”。
同时,组建6支“党员攻坚队”,投身LNG、旅游公路等44个总投资54.49亿元的重点项目一线,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专项债推进制度,推动专项债项目落地。党员干部带头破解征地拆迁、手续办理等难题,上半年全面完成中心街南段征迁任务,打通30余年“断头路”;实施农村污水二期工程,完成112家鳗场尾水整治;推动信田车业年产20万辆新能源两轮电动车项目、农贸市场肯德基、麦当劳企业招引等重点项目加速落地,让党旗在项目一线高高飘扬。
此外,推行“民生实事党员领办”机制,梳理老年康养中心建设、道路改造等12项民生清单,实行“党员认领+进度公示+群众评议”全流程管理,推动总投资7700余万元的康养中心顺利完成选址设计,中心、星华等5大街区改造稳步推进,“南洋潮街”特色品牌初具雏形,9条总长22.5公里的道路沥青铺设过半,实现16个村村财超20万元,10个村超50万元,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建引领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