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蓝天之间,一条11公里的滨海栈道蜿蜒如练,串联起滨海太空舱、特色餐饮与自然景观;264名党员下沉一线,攻坚克难,推动3.7万余亩海域确权落地,化解多起历史纠纷。近年来,三山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锚定“向海图强”目标,多措并举,以组织合力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辖区展现出一幅山海交融、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壮美新图景。
面对“村级资源分散、发展动能不足”的困局,三山镇党委打出“跨村联建+村企共建”组合拳,打破北陈、嘉儒、泽朗、后洋四村行政壁垒,构建“党委会提议—联建村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四级联动决策机制。同时,深化与中闽风电、华电风电的战略合作,引入超1000万元的企业资金,共建滨海栈道及配套项目,实现“组织筑基破壁垒、资源聚合生效益”的良性格局,为后续改革攻坚与全域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跨村联建抓项目
串珠成链绘蓝图
三山镇立足海水温泉资源优势,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推行“跨村联建”模式。该镇打破村域界限,通过串联各联建村的自然风光与人文资源,精心打造全长11公里的滨海栈道和12公里的骑行道,为温泉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基底与高效的引流通道。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青年党员主动担当,深入一线,助力打造下桥蛤IP打卡点,将特色资源转化为文旅亮点。同时,成立“栈道维护志愿队”,定期开展海漂垃圾巡查清理行动,带动村民共同守护“家门口的风景线”,形成党群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栈道建成后,不仅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还联动引流东壁岛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区域消费增长30%,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筑巢引凤聚英才
村企联姻育新机
滨海栈道建成后,三山镇吸引运营团队入驻,由村企共同创立福清市骏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首期投入资金800万元,打造“栖隐三山·七彩观海”文旅品牌,采取“政府+村委+企业+村民”的协同运营模式,通过整合闲置土地,提高村民土地租金收入。同时,以“保底收益+弹性增收”的运营分红模式,为村财增长注入可持续动能,实现了基建引流、专业运营、资本联动的良性循环。
良棋村等无滩涂资源的村庄借鉴经验,流转130亩土地,发展观光农业,年村财收入增收10万元,为全镇各村提供“资源变现”新模式。这种可复制的“轻资产运营”模式,打破了村财收入渠道单一的困境。
村集体通过盘活闲置资源,享有长期收益;企业专注运营管理,提升经济效益;政府强化监管,保障村企权益。通过土地、海域等资源的价值转化,三山镇成功开辟出“政府搭台、村企唱戏、村民受益”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海权赋能破浪行
耕海牧渔稳致远
三山镇党委以跨村联建破局开路,32名党员骨干带头,组建“海权改革攻坚队”,下沉至沿海村,开展“政策解剖”专项行动,共完成37086亩海域使用论证工作。截至目前,已办理2份养殖区块海域使用权证,正在组卷上报的海域约2万亩,改革速度与确权规模均居全市前列。
面对海域权属不清、养殖纠纷频发等难题,三山镇党委将党旗插在一线,组织攻坚队包片,白天踏勘测绘,夜晚召开“恳谈会”,用方言土话为养殖户算透“三本账”:在经济账方面,明确养殖海域经营权,降低养殖户获得合法养殖用海的生产经营成本,并拓展养殖户贷款融资渠道,促其增产增收,让‘凭证用海’的金融功能落地见效;在平安账方面,攻坚队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逐步化解过去海上养殖界线不明、权属不清、纠纷不断等历史难题,实现了‘确权一片海域、激活一方经济、安定一方民心’的综合效益;在长远账方面,以本轮海权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花蛤养殖海域的“两证”办理,稳定花蛤养殖户的养殖信心,使其有证经营、放心养殖。同时,向养殖户阐释合法合规养殖的意义,全力保障养殖户的权益。
如今,三山镇正以联建村“北部经验”为支点,全面开启全域振兴新征程。向南延伸发展轴线,通过打造核电工业游线路、建设‘核谐小镇’,并以盐场串联周边村乡村振兴示范带,构建起‘南北呼应、全域开花’的空间格局;向海深挖发展潜力,在海洋经济领域持续发力,加速推进养殖确权工作,同步培育海上光伏等蓝色经济新业态;向新拓展发展空间,深度孵化“华哥花妹”特色IP矩阵,系统开发具有地域标识的文创产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