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之上,岛国日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地震大国”。据日本内阁府统计,世界上每5次地震中就有1次发生在日本周边。从1994年到2003年,全世界共发生过960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的220次即22.9%发生在日本。在日本常驻了3年之久的记者对日本的地震频发也已适应,不会像刚到日本时那样一觉得房间晃动就惊慌失措。就在两周前的5月8日凌晨,日本关东地区的茨城县还发生过一次里氏6.7级的地震,东京市内也感到了较长时间的强烈震动。
5月8日凌晨的茨城地震并没有给当地造成人员伤亡或巨大的财产损失,记者在东京市内也没有看到有人慌忙地跑到大街上避难。由于日本政府一再要求强化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呼吁民众将房间内的衣柜等家具固定在墙上,日本国民也知道地震发生后千万不要急着往外逃生,而是应该在早已储备了应急食品和饮用水的房间内找一个牢固的角落避难。日本人民对于频频发生的地震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制定出一套相对比较成熟的防震救灾体制,他们相信“有备无患”,只要进行精心细致的准备,就可以将地震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就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尽快进行有效的救援并帮助受灾地区尽早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健全的法律体系
在日本,从地震的预测到防震的准备,从救灾活动到灾后重建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与防震救灾有关的一切活动都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按部就班地进行。日本有关防震救灾的一部最基本的法律就是于1961年开始实施的《灾害对策基本法》,该法律的内容涵盖防灾组织、防灾计划、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对策以及灾后重建等各个领域,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组织关于地震等灾害预防的必要体制,明确了这些组织的责任,规定了在进行制定防灾计划、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对策以及灾后重建时实施的财政金融措施以及其他必要的灾害对策的基本措施,全方位、有计划地推进了日本的防灾行政。
在《灾害对策基本法》之后,日本还相继制订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置法》、《在地震防灾对策强化区域与地震对策紧急整备事业相关的国家财政上的特别措置法》(简称《地震财特法》)以及《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置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置法》规定要强化观测和测量体制从而进一步完善地震预测工作,规定各单位要事先做好警报发出后的人员避难计划等准备工作。《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置法》则对建设避难地点、避难路径以及消防设施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还规定要设立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推进与地震相关的观测、测量、调查和研究。
除了这些与整体防震救灾工作相关的法律,日本还专门就一些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的地区制订了特定的法律,如《关于推进东南海·南海地震防灾对策的特别措置法》以及《关于推进日本海沟·千岛海沟周边海沟型体针防灾对策的特别措置法》等等。灾害重建有章可循
防震救灾有一系列法律法规,灾后重建在日本同样有章可循。对于受灾民众以及受灾地区的援助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和生活方面、住宅的修补或重建、对中小企业以及个体经营者的援助以及对于地区整体规划的援助等。这些援助制度都规定得非常详细,设定了灾害发生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援助措施。例如在生活方面,家庭成员在地震中遇难可以获得一笔“灾害抚恤金”,遇难者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时,抚恤金额度在500万日元以内,遇难者为其他一般家庭成员时,抚恤金额度在250万日元之内。如果家庭成员在震灾中致残,则会收到250万日元以内不同额度的“灾害残废慰问金”。如果在地震中没有出现人员伤亡,但眼前的生活出现困难,则可以根据“受灾者生活再建制度”申请灾害援助资金或是一系列低息贷款。孩子上学可以申请减免书本费以及高中的学费(中小学为义务教育)。此外,在纳税或支付保险费甚至是电视收看费等方面都可以申请特别的优惠措施。而对于在地震中受损或毁坏的房屋,日本也制定了相应的援助制度。根据房屋受损的程度以及本人的意愿,受灾者可以申请专门的贷款对住房进行重建或是修补,也可以申请入住政府提供的公众住宅。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由于日本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地震等灾害的预防工作,将保护国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日本设有专门讨论防灾政策的中央防灾会议。该会议由内阁总理大臣亲自担任会长,除专门负责防灾的大臣外,所有内阁成员都参加会议。日本央行行长、红十字会会长、日本放送协会(公营电视台和电台)会长以及日本电信电话公司的董事长也自动成为中央防灾会议的成员。打开日本内阁府的网站,可以看到上面详细列出了日本的《防灾白皮书》、《防灾计划》以及今年的《防灾对策重点》。
早在1960年,日本政府就将每年9月1日定为“防灾日”。每到这一天,人们除了悼念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中的10多万死难者之外,还进行各种防震教育和避难演习。除了“防灾日”,日本政府还将8月30日至9月5日定为“防灾周”,进一步加强国民抗震防灾的意识。
日本内阁府负责防灾的官员鸟巢英司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人类无法阻止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最好的防震工作就是建立一个不怕地震的社会。日本政府目前最重视的工作就是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日本国民基本可以免费对自家的住宅进行抗震性能测定。政府积极鼓励抗震性不达标的民众采取措施并制定了相应的补助措施。对于一些实在没有经济能力修补住宅的民众,政府则建议他们对卧室或者哪怕是床的周围进行加固。鸟巢说,日本政府最重视的是加强学校和医院的抗震性能,因为学校是地震发生后人们避难的场所,医院则是救助伤员的场所,如果这些防震救灾的据点的安全得不到保障,那么就无从开展迅速有效的救灾工作。自助和共助重于公助
尽管日本政府对于防震救灾工作非常重视,但鸟巢英司却指出,防震救灾最关键的还是国民个人的努力以及地区内民众的相互帮助,个人的自助和地区的共助比国家提供的公助更重要。因为在地震发生之后,由于受灾地区的通讯系统和交通运输中断,中央政府往往很难了解灾区的实际情况,外部救援人员一般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够赶赴灾区。如果,每户居民的房屋都很结实、房间内也储备了数日的应急食品和药品。如果工厂和学校平常都进行了充分的防灾演习和避难训练,那么地震就不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如果一个地区的居民能够在地震发生之后相互展开救助,在第一时间挖掘出被埋在废墟中的邻居或是对伤员进行急救,那也可以大大减少地震造成的死伤。鸟巢说,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大多数生还者是被当地民众而非后来赶到的专业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救出的。为了避免地震后通往灾区的道路堵塞,日本政府鼓励每一户居民在家中储备3天用的食品和饮用水,对于各地前往灾区参加救援活动的志愿者也有具体的规定和指导。
日本大学教授近藤大博向记者介绍说,日本国民的防灾意识并非与生俱来,也不是在一两天之内形成的。尽管历史上曾发生过死亡10多万人的关东大地震,但现代日本国民的防震意识真正得到提高是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之后。此次地震造成5万多人死伤,建筑物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损毁,此次地震使日本国民看到了地震的巨大破坏力,大家开始认识到政府平常发出的预防地震的呼吁并不是杞人忧天。从那之后,日本民众开始重视自己的住宅是否具备足够的抗震性能,自家的家具是否都被牢牢固定在墙上,床边有没有摆放防灾背包,里面是否装有足够的食品饮料以及手电、口哨、收音机等必要的求生物品。
与中国一样,日本也有“有备无患”这个成语,在应对地震灾害方面,日本人是真正做到了“有备”,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无患”。日本官员和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都表示,希望中国人民在此次大地震后,在灾后重建的同时也做好各种预防地震的准备,今后与日本一样面对地震“有备无患”。 (记者严圣禾)
来源:光明日报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