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他山之石 >> 正文

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有益尝试

2010-03-03 09:10:38   来源:   作者:焦国栋

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有益尝试

 ——河南省洛宁县的调查与思考 
 
 河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贫困地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河南省一些贫困地区从本地实际出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最近,我们对洛宁县进行了实地调研,深感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做法,不仅为本地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也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地处豫西山区的洛宁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到目前为止,全县尚有10个贫困乡、93个贫困村和近6万贫困人口。其中,人均年收入668元以下的特贫人口还有1.12万人。去年以来,洛宁县结合本地实际,把扶贫开发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制定了《洛宁县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村庄整治和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每个村都具体制定了村容村貌、支柱产业、农民收入、基层组织等方面的发展规划和思路。在认真做好全县新农村建设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集中力量分批实施以“四改、四化、五有、六好”为主要内容的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洛宁县之所以在建设新农村实践中取得了实效,关键是把握住了以下几方面。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从实际出发,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在这一进程中,政府的组织、引导、规划、协调作用十分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政府的主导,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洛宁县委、县政府在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精神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这是洛宁县建设新农村取得明显成效的重要前提。

  首先,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方法。洛宁县根据本县实际,把扶贫开发和建设新农村相结合,提出了“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并具体提出了“突出特色,树立典型,分批实施,梯次推进”的工作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他们选择领导班子强、村风好、村民团结、工作先进的贫困村为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这种“点上求突破”的做法,也为“面上打基础”创造了先决条件。

  其次,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根据中央提出的20字目标要求,洛宁县统筹考虑本县农村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管理城市的理念管理农村,着眼农村现实和长远发展,把该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总体目标确定为“一强、二有、三先进、四化、五通”,既符合当地实际,又留有一定发展空间,对当地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向作用。

  第三,强化了各政府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洛宁县除了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外,还通过县直单位包村帮建,明确和强化了各政府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为了使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县直各单位都成立了帮建工作队,县政府对工作队提出了明确的工作内容和具体工作要求。

  二、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建设新农村的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真正的动力来自于农民自身。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激发出来,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持久的动力。因此,他们十分重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把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统一起来,使广大农民能够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其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洛宁县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是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农民群众的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宣传教育往往能够产生神奇的效果。涧口乡明珠村在进行空心村改造和旧宅院拆除中,涉及到105户农民,占全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开始阻力比较大,村领导班子成员率领本村31名共产党员深入家庭院户讲难得的机遇和扶持政策,讲重新建设后的美好前景,终于使所有拆迁户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

  二是干部带头,党员领先。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仍然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看支部”。上戈镇庄子坪村是全县建沼气池最多的村子,目前已建沼气池100个。但最早建沼气池的是原任村党支书的爱人乔培芝,接着是现任支书张文俊、副支书张根苗,正是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农民才纷纷建起了沼气池。如今,庄子坪已是全县沼气建设的先进典型。

  三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措施。用激励机制引导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身新农村建设。如在移民搬迁工作中,政府规定,凡在规定时间内自愿搬迁者,政府负责搬迁村征地,负责水、电、路、电视网络等村内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搬迁户只需筹措建房费就行了;过期将不再照顾。在这一政策激励下,去年建成了4个移民村,搬迁安置了230户、958人。

  三、选准突破口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建设新农村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全方位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对于贫困地区来说,由于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更为短缺,要集中有限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新农村,突破口的选择尤为重要。洛宁县在总结过去扶贫开发经验基础上,准确找到了突破口,使新农村建设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明确成效。

  洛宁县认为,过去扶贫开发工作之所以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撒胡椒面式地平均使用财力。这种看似公平的做法,事实上无法集中有限财力形成规模效益。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洛宁县一方面在全县389个行政村中,去年和今年共选出23个村作为“整村推进”示范村;另一方面,集中捆绑使用县里能够支配的财力,对这些示范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对口帮扶的县直单位再筹措一定数量的资金,保证这些示范村实现阶段性目标对建设资金的需求。

  在示范村建设中,洛宁县首先把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公共基础设施作为建设的切入点。近两年,共硬化进村入户道路907条,水泥路入户率达到92%以上;整治残墙断壁11235平方米,改造危旧破房160余间,拆除土坯房670余间,墙壁粉刷涂白32976平方米,新建门楼352个;清理卫生死角130余处,建垃圾池66个;栽植绿化苗木27409株,建设绿地22730平方米。目前这些示范村已呈现出街道整齐、绿树成行、文明卫生、整洁有序、和谐美观的新景象。

  四、建立资金筹措和管理机制是建设新农村的保证

  大多数贫困地区的农村都是无企业、无资源、无交通便利的“三无”村。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是这些地区建设新农村最为关键的问题。洛宁县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全新的资金投入机制,即政府财政支持、涉农部门项目资金倾斜、县直单位帮扶、外出人员及社会各界捐资共建、小额信贷、农民个人投资投劳的多元化、多形式、多途径资金投入方式,这有效缓解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在这种资金投入机制中,县政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原则,集中捆绑使用扶贫资金,加大整村推进资金的投入力度。具体的做法,一是整合扶贫专项资金,主要包括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二是整合行业发展基金和扶贫专项资金;三是整合社会帮扶资金。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洛宁县制定了“以群众投入为主,社会帮扶为辅,政府引导作保证”的原则。据初步统计,2005年—2006年,洛宁县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总投入2515万元,其中政府扶持738万元,社会帮扶250万元,政府贴息小额贷款930万元,群众自筹(包括投劳折款)597万元。

  加强资金管理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洛宁县严格落实“群众的事情群众办,集体的资金集体管”的原则,实行专户管理、专项支出、专款专用、会审报账的办法。新农村建设的每项开支都由村里四个片的理财小组长分别签字,经村主任审核后报账,从而保证了扶贫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五、立足本地实际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

  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洛宁县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曾先后到过江西赣州、河南省鲁山县、栾川县等地参观学习。他们把这些地区的先进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符合洛宁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路子。他们选定了100个村子实施“百村整治”工程,其中23个村作为“整村推进”示范村,县里动员较多的财力,集中力量使这些村子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对于地处偏远、不适于居住的村子,采取逐步搬迁的办法,使村民集中到居民小区居住;对于大多数村子,则按照县里的统一部署,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进。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产业选择上,洛宁县各村镇也是各有侧重。县里明确提出,能“一村一业”就“一村一业”,不能“一村一业”就“一村多业”或“多村一业”,怎么能加快经济发展就怎样干。上戈镇庄子坪村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发展优质苹果,人均一亩苹果园,挎着果篮奔小康;赵村乡西陈村发展大棚蔬菜供应县城,收入可观;西山底乡孟村依托竹林资源,引导群众发展竹编加工,60余个竹编户年收入达180万元。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洛宁县也不搞空泛说教。县扶贫办编写了《睦邻七字歌》、《劝世五字文》、《劝人箴言·老年篇》、《劝人箴言·青年篇》等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作品。此外,洛宁县扶贫办还挖掘各村的文化和历史资料,编写各村简介,使村民深入了解本村的历史文化,增强了农民的爱国爱村意识。

  (执笔人焦国栋系河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副校长)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
推荐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