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百里的运河环城水系,恰似美丽沈城腰间缠绕着的一条“玉环”,“玉环”侧畔风光旖旎,宛若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丹青长卷,市民在“卷”中休闲娱乐,流连忘返。近年来,沈阳市把水系治理与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相结合,注重整体规划、统筹实施,改善了人民生活、发展了城市经济、丰富了城市文化,取得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一、背景
沈阳城址的选择和发展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在城市二千三百多年的演变历史中,从滨河而居的早期居民点,到为躲避浑河洪水的威胁相对远河而建的盛京古城,水系与城市之间呈现出了“一城一带”的空间结构。
20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人们对居住空间以及生活环境要求不断提高,沈阳市政府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把流经城市的灌溉、排水水渠与大东、动物园、万柳塘、青年、鲁迅、南湖等六大公园连通,治理成为长14.5公里、平均宽度约25米的带状公园,成为城市内的生态绿化廊道,为城市人民增添了方便的活动场所。由于当时沈阳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水系仅仅是城市居住功能的延伸,是城市的“后花园”。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沈阳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沈阳市委、市政府把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将“城林相依、水绿相映”作为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确定首先从改善城市绿化水系环境入手,延续和完善山水城林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构建大都市的“城市客厅”,整体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二、过程
(一)创新思维,综合规划
广泛借鉴国内外水系规划治理的成果,于2002年开始着手制定《沈阳市水系环境综合规划》。水系规划改变了就水论水的传统思路,以整体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把水系的整治与优化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城市景观和文化设施建设融为一体。在功能组织上,把城市水系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在景观设计中,将水面融汇到城市用地布局中去。同时,在综合规划的指导下,编制雨水收集与利用、污水回用与水质保证、城市防洪安全和提高水环境综合储蓄能力等4个专项规划,深化细化水系规划要求,把水系规划落到实处。
沈阳市水系规划确定在市区三环路范围内,依托自然山水,秉承历史文脉,以浑河自然水体为主脉,连动水域网络,构筑城市拥水发展的空间格局,建立“一轴、两环、四城、九湖”的水系结构。“一轴”,即恢复浑河水系结构、延续历史文脉、回归山水城市机理、推动整体开发建设;“两环”,即在城市三环之内形成两条环城水系;“四城”,即规划四处各具特色的大型水网地区;“九湖”,即结合现有条件沿外环规划9处大型湖面,既可以调蓄降水,又提高城市生态调节功能。
水系规划针对水系构成做了大量文章,在保证适当增加城市空气湿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水面大面积暴露产生的水分蒸发。通过对浑河每月过流量、城市降雨量、污水处理厂布局和处理能力、城市绿化面积、水面蒸发系数、土壤渗透系数的综合分析,确定了7%水面面积率与3%湿地面积率相组合的水系构成。针对北方城市水系水源相对不足的特点,以水资源多源化配给为重点,实现浑河过流补水、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回用、地下水回补及雨季径流补水四种方式互相补充、互为调节。强化建立水系各级水循环体系,减少水体富营养化。通过水系结构建立及植被化建设,从地表水体、地下水、大气含水量等渠道增加环境的水量储蓄能力,水资源循环总量预计可达5亿立方米。
水系规划同时十分重视提高市民生活的亲水性。在河道疏浚和护岸改造中,把提高河道防洪安全与增加市民亲水空间相结合。在城市环城水系的重要节点新建精品湖泊,使水系建设深入城市接近市民。整治和梳理城市边缘地区水系,为形成外环水系创造条件,提高城市周边地区开发建设的吸引力。
水系规划划定了保护水域的蓝线,保护水系周边绿化用地的绿线,以及控制开发区域建设和滨河道路的红线。“三线一路”使水域岸线得到梯度控制。越靠近水域,建筑密度越低,绿化率越高,以保护水景“天际线”,使水景充分融入城市,市民不在湖边也可欣赏到美丽的湖景。
水系规划注重挖掘历史痕迹和文化特征。将恢复浑河晚渡、塔湾夕照、柳塘避暑、万泉垂钓等著名的“盛京八景”历史景观与城市水系改造相融合,发挥城市水系对传承沈阳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为了深化落实《沈阳市水系环境综合规划》,沈阳市政府又以浑河及环城水系的改造作为实施重点,适时组织编制了《浑河两岸综合提升改造规划》、《沈阳市百里运河综合整治规划与设计》及各主要节点的城市设计。这些规划的编制,综合协调了各部门的工作,使得沈阳市环城水系的建设有据可依,整体建设效果得以凸显。
为推进水系规划实施,沈阳市委市政府建立了由市建委牵头,包括城建局、水利局、环保局、各区政府共同配合的实施组织体系,工程建设期间,市建委定期召开通气会,研究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积极推动水系建设的开展。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各负其责,水利局主要负责浑河河道的改造、水利构筑物建设等工程,城建局负责城市内部水系改造的实施工作,环保局负责对水系排污口改造及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各区政府负责对各自区域内浑河滩地公园的建设工作。并制定了几个阶段性计划:2003年年初至2007年年末,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将城市水面面积翻一番,至2008年年初该目标已经全面完成;目前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至2012年水面面积率将达7.5%以上。
在2003-2007年的五年时间里,根据水系规划,首先,对“一轴”进行了全面改造,拆除浑河滩地内所有违章建筑物,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绿化、百姓游乐休闲设施;疏浚河道,改造护岸,提高河道防洪的安全性和市民的亲水性;增加橡胶坝等水利构筑物,扩大水面面积,提高蓄水补水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其次,对“两环”进行了提升,在城市环城水系的重要节点新建精品湖泊,使水系建设深入城市接近市民,同时改造部分城市边缘地区水系,为形成外环水系创造条件。随后,通过河道水系的整治和梳理,提高城市周边地区开发建设的吸引力,逐步形成以水系为特征的城市新区,已建设完成的丁香湖,水面面积达到3.1平方公里,是“九湖”建设中最主要的工程。
与水系建设配套,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解决了满堂河及细河下游污染问题。结合道路改造及小巷工程,对环城水系沿线排水体制进行了修整,解决了城市雨季积水问题,而且改善了环城水系水质。
三、反响
王大妈是沈阳市民。每天早上,她都要同老伴到新开河岸边锻炼身体。这里有树、有花、有草,现在又有了干净的水,有时候还能听见鸟鸣,环境越来越美。
王大妈的感受是沈阳数百万市民的一个缩影。随着全市水系治理力度的加大,人们愈发喜欢到河边休闲娱乐,也更爱这座城市。沈阳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与城乡建设委员会会同13个区(市)政协,联合进行过一次入户调查,内容包括浑河、南运河、新开河、卫工河改造,自来水供水,生活用水月消费,水田亩消费等11项指标,调查范围涵盖全市13个区(县、市),涉及52个社区(村)518户家庭的2000多人。统计分析显示:居民总体满意率为76.08%,不满意率为23.92%。
沈阳市通过环城水系规划以及规划的逐步实施,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城市水面面积增加近一倍,水资源循环总量约5亿立方米,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21%。通过水系建设,提高了环境湿润度,降低甚至消除沈阳的城市热岛效应,有效缓解了地下水漏斗的继续扩大,促进了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沈阳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连续5年保持在300天以上。浑河水质由2002年前的劣Ⅴ类提高到现在的Ⅳ类水体,丰水期主要的化学指标可以达到Ⅱ类水质要求。从2002年开始,市政府通过对浑河的治理,提高了浑河水质,使浑河形成了近500米宽的水面,并在浑河两岸建设了长达10公里的滨水公园,将两岸宽近400米的滩地结合绿化建设形成滩地公园。充分利用水系资源为市民营造休闲娱乐空间,建设了大量的体育活动场地、音乐喷泉、健身步道、亮化灯饰等。修建了彩塔湖、怒江湖、仙女湖、北塔湖等,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多的亲水空间。近年来,沈阳市接连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并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
整个环城水系的建设改造,不仅为沈阳市民提供了优美舒畅的环境,更成了开发商眼中的天然“景观带”和“水岸”。通过水域整治和水环境建设,改善了城市景观,提升了土地的价值,进而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水系中的浑河形成了五里河公园、罗氏圈公园和沈水湾公园,以及大片滨水郊野绿地,并于2008年恢复水上通航,沿河形成了浦江苑花园、新华社记者公寓、金水花城、河畔新城等多家大型花园社区,滨河而建的文化艺术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奥体中心及滨水酒吧街等城市重要的文化娱乐设施,推动了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细河河道整治及两岸绿化建设,使原来破烂混乱的城郊结合部变成了整洁有序的城市新区。在城市西北部,依托丁香湖全面整治后形成的3平方公里水面,建设了丁香公园,该地区成为沈阳市招商引资的热点。
四、启示
(一)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力量
沈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水系的整治。受传统城乡规划理念和部门分工体制的局限,早期的整治集中在对河湖水体疏浚和绿化,虽然改善了城市的环境,为城市居民营建了“后花园”,但水系整治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市政府每年需要在水系整治和维护方面大量投入。沈阳市新一轮水系整治成功的关键,在于从综合规划着手,运用市场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把水系的整治与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水系整治引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城乡规划理念,打造城市亲水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相互交往的场所,也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公共空间相对比较缺乏。在新一轮水系整治中,以人的活动为主体,把居住区开发、文化艺术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与水系整治相结合,丰富城市的公共空间,提高市民生活的亲水性,增进了市民的交往,增添了城市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