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在国际社会上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关于低碳城市发展的道路怎么走,全世界都在探索中,理论上也没有完整的体系,国家也尚无相应标准规范。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规划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
一、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以占全球7%的耕地、7%的淡水资源、4%的石油储量、2%的天然气储量来推动占全球21%人口的城镇化进程,资源有限,环境压力巨大。有人担心,坚持低碳将意味着经济的不发展和生活的高成本。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之路, 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可复制、可推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 年4 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时,提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2007 年11 月,温家宝总理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按照协议,生态城将借鉴国内外建设低碳城市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二、过程
(一)落户盐碱荒滩
2008 年9 月28 日,中国和新加坡两国领导人共同在天津滨海新区为天津中新生态城开工奠基。在镌刻着“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奠基石四周,是一片废弃的盐田荒地和有污染的水面。因为盐渍过高,前些年在这里进行的植树绿化项目都没能实现。生态城怎么会落户在这样一片盐碱荒滩呢?
低碳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目标。中新合作在中国建设生态城,对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明确,中新合作建设的生态城必须要实现“三能”,即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2007 年7 月,吴仪副总理访问新加坡,提出中新合作建设生态城在选址过程中要把握“两条原则”,一是要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示范意义,特别是要以非耕地为主,在水资源缺乏地区;二是要靠近中心城市,依托大城市交通和服务优势,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在生态城选址阶段,曾提出了多个不同的选址方案。在研究过程中,专家认为,要体现生态城的示范意义,必须选在生态基础条件比较差的地区。选址在本底条件好的地区,起点虽然高了,但是探索示范的意义也降低了。在天津滨海新区的盐碱荒滩建设生态城,就是要把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改造成宜居的地方,彰显其示范意义。
生态城距天津市中心城区45 公里,距北京150 公里,占地30 平方公里。生态城内现状1/3 是废弃的盐田,1/3 是盐碱荒地,1/3 是有污染的水面。在生态城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不占用一分耕地。同时通过生态城发展建设,逐步对原有的污染进行治理,对水体进行修复,对土壤进行改良,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极大改善,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充分体现了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
(二)明确城乡规划建设标准
生态城是系统实现生态城市理念的“世纪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生态城规划建设指标体系,明确生态城的规划、开发和建设要求。
2008 年1 月31 日召开的中新天津生态城联合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把生态城指标体系作为主要议题。会议原则通过了生态城指标体系的初步方案。经过充实完善,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于2008 年4 月8 日经中新天津生态城联合工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正式确认,并于同年9 月经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同意。
生态城指标体系包含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等三个方面的22 条控制性指标和区域协调融合方面的4 条引导性指标,对总体规划布局、交通组织、生态修复、能源供应、社区体制、水系以及绿化等提出了量化要求。并在指标体系框架下明确了城市构架、城市形态和城市组织发展模式,突出了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节约与重复利用、社会和谐、绿色消费和低碳排放等理念。指标体系既体现了先进性, 又注重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
2009 年1 月9 日,生态城管委会颁布了《关于贯彻落实指标体系的实施意见》,强调要结合生态城的规划、建设和实施管理工作,进行指标第第第第75城乡规划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系分解。为做好指标分解工作,生态城管委会专门成立了指标体系分解工作团队,分解工作的不同阶段,与有关部门、公司和设计单位展开基础调研,走访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咨询相关领域专家和政府管理人员,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通过对22 条控制性指标和4 条引导性指标从战略层面、技术手段和控制措施3 个层级的逐级分解,建立了与生态城空间规划、地块开发、产业发展、环境管理紧密结合,以规划、建设、运营为实施阶段,政府、企业、公众为实施主体,政策、技术、金融为主要保障措施,项目为载体的实施体系,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创新搭建了系统框架,成为生态城城市公共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集约节约紧凑发展
生态城地处荒滩,用地相对富裕,为什么规划特别强调集约紧凑式发展?首先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依据土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确定建设用地和人口规模,将湿地和河道等近17% 的用地划为生态保护区,减少人类足迹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确保生活品质的前提下,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71.4 平方米,提高土地使用强度和利用效中新天津生态城初显风貌76城乡规划与管理率。其次是为了促进混合用地和紧凑布局,使居住区与工作岗位和服务设施紧密联系,达到城市内就业和居住的平衡。再次是为了推行绿色交通模式,以轨道交通为主要骨架,土地开发采取以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以片区中心和轨道站点为中心,布置居住和产业区,减少生态城内的短途交通,引导步行交通,提高绿色出行交通比例。目前,生态城正在积极争取滨海新区尽快启动轨道交通的建设,为未来的居民入住和企业招商提供保障。
盐碱荒滩地上最缺的是淡水资源,生态城的建设发展强调水资源的节约和循环使用。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确定人均每天生活用水控制在120 升左右,要达到这个指标,就需要提高供水管网建设水平,控制管网漏失率。另外,通过污水处理技术实现水资源的重复使用和雨水收集利用。为此,生态城采用分质供水,自来水厂生产的新鲜水主要用于饮用和直接的用水,再生水水厂生产的水用于河道水系景观补水、生活杂用、产业和绿化市政等用水。
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也是生态城建设的重要目标。生态城在产业发展上建立节能型的产业体系,降低生态城的综合能耗;在产业导入上,制定产业准入标准,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在生产和服务活动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建筑节能上,广泛使用新技术、新材料,规定建筑要实现100% 的绿色标准。
(四)坚持多样化的发展功能
在研究生态城的产业定位过程中,有的观点认为只要为滨海新区产业功能区做好配套,成为功能完善的社区就可以了。甚至早期有些媒体也把生态城定位成一个先进的居住社区。然而,生态城建设始终坚持定位为一座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复合功能的城市,而不是一个大型的居住社区。
生态城未来大约能容纳35 万人同时生活和就业,多样化的发展功能将给生态城带来城市活力,实现“就业- 居住”的平衡,提升综合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构筑高层第第第第77城乡规划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次的产业结构,既发挥了区域的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又能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协调发展。把绿色建筑、环保节能、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成长性好、发展空间大的生态产业,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生态城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以市场培育产业,以消费带动市场,以科技研发带动建设,形成自身的产业优势。生态城在建设之初,在进行住宅开发的同时,下大力气吸引各方面有意向、符合生态城产业政策的企业来生态城进行投资,积极拓展就业岗位,力争实现生态城内本地就业率达到50%。2009 年年初,天津市与文化部签署部市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在生态城建设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将成为集动漫研发、培训、生产制作、展示交易、衍生产品开发及国际合作交流六大功能于一体的国家文化产业旗舰项目。
三、成效
生态城目前已经启动了污水库的治理工程,完成了采样工作,制定了全国首条生态示范道路- 和旭路78城乡规划与管理治污方案,完成了中试,治理工程全面展开,计划再用三年时间,将现有的重金属污染的无水库改造为达到景观水体标准的清净湖,成为生态城的生态核心。生态城治理污染的决心和取得的成效得到国家环境保护部领导肯定。
在中新双方工作团队共同努力下,一个宜居生态的示范新城形象初显。修整后的彩虹大桥已成为横跨永定新河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于2009 年7 月1 日正式开工。原生态石块砌筑的标识墙庄重大方,各种苗木花草欣欣向荣,贯穿生态城的中新大道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形成了一条十多公里长的绿色生态长廊。作为目前国内首条生态示范道路,长1.4 公里的和旭路已经建成,实现了人车分离、机非分离,设置了专供自行车和步行使用的慢行系统,慢行系统占到道路宽度的20%,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行优先的绿色交通理念。同时,路面采用了以沙为原料制成的透水砖,既减少了对石材的消耗,又满足了雨水收集的要求,开创了综合利用原沙的新途径。
四、反响
生态城获得媒体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宜居的示范新城”,“一个社会和谐、重视环保和讲求资源节约的城市”,“今后中国城市发展的‘样本’”,“远离当今世界上形形色色‘ 城市病’的‘未来之城’”。“它的低成本、可实行、可复制、可推广正在成为人类探索新的生存模式的示范,可持续发展的楷模,科学发展的样板”。
五、启示
(一)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城市将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追求目标。作为“先行先试”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在盐碱地上构建社会生态网络,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交通方式,倡导高密度混合型的土地利用模式,未来第第章第79城乡规划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将建成为一个紧凑的、宜居的、自我创造就业的城市,这种探索对国内外的规划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城乡规划是城乡发展的龙头,而理念决定城乡规划的高度和水平。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宏观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作为以生态为导向的整体规划,其实质就是把人和自然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使城市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内涵式提升的道路。
(二)以城乡规划建设指标体系促进生态城整体发展
用创新的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指导城市建设,突破了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是天津中新生态城建设的一大特色。生态城规划建设指标体系体现了复合生态原则--经济蓬勃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产业注重生态环保,在此基础上,从偏重城乡规划编制向更重视城乡规划实施转变,从技术导向向实施政策导向转变,城乡规划管理目标从纯物质空间的控制管理走向调控经济社会综合发展。除了传统的城乡规划政策之外,生态城还建立了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管理、环境保护等政策,来调节市场运行,引导城市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