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走南闯北福清哥 >> 正文

张毅民:行走在石头边缘的“挑战者”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走在石头边缘的“挑战者”

2012-11-27 11:22:11   来源:福清新闻网   作者:作者 王征彬

行走在石头边缘的“挑战者”

——专访玄采堂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民

IMG_0495_调整大小(1).JPG

  气势磅礴的《灵山仙境》、古韵悠悠的《古寨晓韵》、妙趣逗乐的《老鼠爱大米》……位于福清市阳下街道的玄采堂内,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寿山石雕张扬着非凡的想象力。在寿山石这一福州的传统名片上,令人眩目的石雕盛宴,书写着寿山石雕新的篇章。

  以石悟道、以石修身、以石养性、以石陶情……2000年至今,玄采堂的总经理张毅民,与寿山石结下了不解之缘。和传统的寿山石雕刻市场重石质的价值理念不同,张毅民坚持石质不是关键,“人赋予石头的艺术价值,才应该是真正的追求。”他勇于挑战,甘愿冒险,因为他相信,土壤的滋养赋予寿山石绚丽的色彩,而艺术则为寿山石打造出永不枯竭的生命。

  >>一千一百元 不得不说的创业故事

  早期的寿山石雕刻,张毅民选择了传统路线--重石质轻雕刻,这“跟风期”也成了玄采堂的“阵痛期”。

  2000年初,玄采堂完成了300吨的储石阶段。2002年,张毅民开始摸索。“请了四十多个雕刻技师,每个人发了一块好石质的石头,随意发挥,看能雕成什么样子,雕后的工钱自己定。”

  办公室的橱窗里,摆着一个芙蓉石雕成的“早生贵子。”长约二十公分的红色沙发上,散落着红枣、花生,一件衣服挂在一旁。“当时,那个技师说,石头本身只值20元,作品能卖1200元,但他要收取1100元的费用。”张毅民听后愣住了,这块市值2万的芙蓉石,因为作品内涵的残缺,已经被毁。

  他付了技师工钱,并将“早生贵子”改名“一千一百元”,端正地摆在橱窗内。“当做一个纪念,一个成长。”

  这也是寿山石界的基本情况,一个普通技师学技后,成了“工匠”--技术被定格在单一的作品雕刻上,千篇一律的感觉非常重。“好好的东西,怎么能刻成那样?”

  他希望历经亿万年的石头能遇到懂得珍惜的艺术家,自在随性地释放想象的洪流。旗降石、荔枝石、田黄等却因市场价值过于名贵,限制了创作的空间。“古语说‘一两田黄三两金’,而今更可能是十两、百两……石质越好,越讲究大和重量,创作者也下不了手。”

  而质地一般、相对较易获得的老岭石和芙蓉石,成就了张毅民让艺术飞扬的梦想。这些石头终于让创作者们脱离束缚。玄采堂也因此另辟蹊径,虽不被市场和买家广泛认可,却是创作者的天堂。。[!--empirenews.page--]

IMG_0504_调整大小(1).JPG

  >>剑走偏锋 创意即冒险

  “有雄厚的资金,才能有自己的追求,否则只可能是随波逐流。”张毅民说,“既然我们有这样的实力,为什么不冒险尝试?”

  剑走偏锋,未能被主流市场认同,却让张毅民越来越坚定他的理念--石质好坏不重要,创作者赋予的生命价值才最宝贵。才几年,张毅民的冒险之旅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的创意作品。金秋、爱莲说、飞入寻常百姓家、灵山仙境、老鼠爱大米……这些作品,或古韵悠悠,或气势磅礴,或妙趣横生。

  每一个作品都附着一张“身份证”--四张小卡片连成一个记录,原石、设计稿、创作者打磨粗胚、细胚、修光,最后成为成品。他想借此强调艺术家所赋予的价值--它们是作品,而非流水线上的产品。“文化塑造是主轴,通过原石到成品的每个过程,告诉收藏家,一个关于创作的故事。”

  作品“金秋”,枯萎的金黄色荷叶迎风招展,呈壳状包裹内里的黑色夜鹭,鸟儿栖息在荷梗上,探出头来,嘴上居然还叼着一只白色小鱼,水草仿佛水中摇曳,在这里,秋是色彩的,也是雀跃的。

  “一个色带之后,原来还藏着另一个色带。这也是寿山石雕刻的难度,创作者对石头颜色分布的走向,必须有清晰的认识,是挑战,也是能够发挥的艺术快感。”

  张毅民最喜欢的作品名为“古寨晓韵”,古寨绵延在万顷梯田之上,绿树成荫,小桥流水,一派清淡恬谧的田园风光,与繁华都市似乎隔着几个世纪。“当今社会,喧嚣、浮躁已经成为时代主流,崇尚名牌、豪华的别墅和汽车,多久没想到过去的自在,多久没去欣赏大自然的美好,以古寨作主题,寄托精神上的追求。”

  >>石上起舞 创作的无限可能

  这些作品全部出自一个年轻的创作队伍。他们扎根玄采堂并汇聚能量,岁月渐长,风格渐成。玄采堂旗下艺人多毕业于工艺美术院校,秉承中国传统工艺精髓,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创作的作品手法多样、构思新颖、风格独特、异彩纷呈、多次参加省市全国及海外各级组织举办的展览活动并屡获殊荣,现有多名雕刻师为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员、理事。

  38岁的林国平雕刻作品以人物为主,擅长圆雕、浮雕,秉承传统工艺精髓并与佛学思想融会贯通;31岁的马铭生作品融合现代雕塑理念,具有独特个人古典浪漫色彩;29岁的郑而华作品以古兽、链雕为主,拙中见巧、古朴凝重……

  一系列作品的诞生,源自狂放的想象力和细致的执行力。从树木到山水,从人物到花鸟……这些创作者们不断告诉你,艺术还有这样的可能性,他们在证明艺术多变性的实践上不断地自我超越。

  “张总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善于发现,美随处可见。”憨憨的马铭生告诉笔者。

  “艺术的灵感是瞬间的,灵感的实现和细化却要处理无数技术上的细节。所有努力都要看你的灵感和最后成型的东西的距离,许多创作者的动力正源于此。”张毅民表示。

  艺术创作过程中,总是碰到灵感枯竭的状况。张毅民常就组织各种采风活动,甘肃、武夷山、凤凰古镇……让主力创作者们从自然中获得启迪,汲取动力。

  “一件成功的作品后面,摧毁打掉的失败作品数量,也是难以估计的。”张毅民说,差的作品,就应该彻底打掉,不能留着,“成熟的过程,非常辛苦。但艺术的追求,不敢懈怠。”。[!--empirenews.page--]

  >>商业反哺 人才之痛

  马铭生、林国平、郑而华是玄采堂的“元老级”员工,但这样的人才尚属少数,如何将他们留住,也是张毅民思考的问题。

  “有别于其他因素,‘什么最贵?人才!’这话一点也不假。”早先,玄采堂招收了一批寿山石雕从业人员,并专门聘请美术学校的老师进行素描、雕刻的培训,随后张毅民发现,这条路走得并不顺畅。“思维定视的技师,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拓展。”自此,玄采堂开始转向招收工艺学校出来的学生,倾心培养创作型的人才。

  “目前的寿山石雕,主要是专业发展。比如刻花鸟的高手,只负责其中一个环节,粗胚打造,然后商家配几个徒弟,细胚打磨、修光,最短时间内最大量化,实现商业化流水线。”曾经离开的部分人才,就因高薪而投身流水线。张毅民对此表示惋惜,“能成大师,却走上工匠的道路。”

  张毅民认为,培养人才,就不应让他们受到限制。“给充分的时间,尝试各种题材,自由发挥,往往都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能复活无生命的石头,让囚禁在石头深处的精灵获得释放。“所以我们要求,一个人必须完成作品从设计到修光的整个过程,艺术需要这样的完整。”

  >>市场洞见 艺术无国界

  如今玄采堂内的艺术品已渐成规模,但张毅民并没打算将其卖出。“等到有一天,我们要办成一个作品展,与福州重石质完全不同概念的一个展览。”

  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商家批评声不绝于耳,但他相信,踏实地坚持创新,终有柳暗花明的一天。“信用和创新,终会给企业带来长足的发展,”张毅民解释,“信用,就是寿山石石雕坚持‘不粘贴、不上色’,而在文化艺术上的不断创新,将会让玄采堂永远充满活力。”

  “现在,赞赏这些作品的人已不在少数,但是我希望,未来能找到真正懂得欣赏它们的收藏家。”

  寿山石已是福州的名片。而张毅民的愿景,是让寿山石走向世界。“艺术是共通无国界的,而有思想的作品,更能被接受。随着大众对精神层次的追求,超越石头本身的价值,终究会成为主流而受到欢迎。”

  一个体系的形成,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张毅民说,既然已经挑战,就不轻言放弃。“只有慢慢形成完整的体系,才能往前走得更稳更好。而这一体系一旦成型,将比传统的市场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何时真正走向国际还不好定论,但在国内,3到5年就能有所小成。”张毅民充满信心。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
推荐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