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编辑、记者,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社长,再到北京福清同乡联谊会会长,他一辈子都是快节奏生活,不间断学习,高效率工作,不断地从人生的一个高度跨向另一个高度,奉献大爱,成就大我。
马年春节刚过,记者有幸约访了北京福清同乡联谊会会长吴绪彬。4-5个小时的闲聊,吴老始终精神抖擞,精力充沛。整个过程记者似乎忘了一个数字,待离开时,才再次反应过来,原来出生于1938年的他,今年已经76岁了,不禁让人感叹岁月是否给予他特殊的礼遇。
这位从我市农村走出来的“后生仔”,自1957年高考如愿考上北京大学后,开启了属于他的人生大幕,从此在更大的舞台上奏响了精彩的生命交响曲。
未名湖畔与书伴 新闻战线苦耕耘
吴绪彬出生在港头镇的一个农家,家境贫寒的他在童年时已初尝人世愁滋味。“穷而易坚,不坠青云之志”,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在其年少的心中愈发强烈。吴绪彬开始日夜苦读。1957年的高考,当拿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吴绪彬狂奔到家里,高喊:“我中状元了!”
年少的吴绪彬开始了背井离乡的漫漫求学路。北京大学带给他的不仅是馆藏汗牛充栋、学子嗜书如命、思辩精彩迭出的醉人氛围,更主要的是有名家执教,中文系可谓群星璀璨。
北京大学的名师甘于寂寞、精研学问的治学风范以及高贵的人品,让吴绪彬终生受益。吴绪彬说,北京大学沉淀在他血液里的是关注国家大事,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是甘于寂寞,专注于学习和工作,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精神。离开北大后,他一直坚持深入学习、观察,独自思考,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绝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但也能以平和心态接纳别人的不同看法和意见。
1962年8月,24岁风华正茂的吴绪彬踏出了北京大学校门,被分配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当编辑、记者。跨入中国国际广播大楼那一刻,吴绪彬就立志做一个学者型的记者,以弥补不得不放弃钟爱的中国古典文学学习与研究的遗憾。
初到日语部的尴尬处境,吴绪彬至今记忆犹新。每天早晨的碰头会讲的是日语,他成了聋子、哑巴,年轻气盛的他哪肯认输,立即开始自学日语。除了向同事、前辈请教字母发音和基础语法知识以及简单的日语会话外,他还专程跑到母校要来了日语专业一年级的讲义,又买来了《日汉词典》和《日语语法》,开始了苦涩的自学历程。
就这样,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经过十多年的历炼打磨,毅力超凡的吴绪彬硬是将自己从一个日语盲“修炼”成最终能编纂辞书和翻译日文图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与常灜生合作编译《日语常用词例解词典》,翻译了日文版《中国书法史》、参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翻译工作、并担任好几部日语辞书的责编或审校工作。
掌握了日语只是过了道语言的门槛,广播记者才是吴绪彬的本职工作。他凭借一以贯之的专注和不懈努力,让自己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便可独立发稿,并逐渐成长为有素养、有眼力、善于捕捉新闻的称职的广播记者。
“新闻报道,尤其是广播电台的新闻报道,对时效的要求更高,故可锻炼敏捷的思维和快捷的笔头功夫,这对培养我日后的独立观察能力和下笔成文的文字表达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吴绪彬回忆道。
当初报考北京大学希望“文字长留天地间”的梦想始终萦绕在吴绪彬的心头,于是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转向著书立说和向报刊投稿。承蒙《南方周末》创办人,北京大学同窗左方的赏识,聘他为第一任的特约记者。继而他又成为《装饰总汇》、《社会?家庭》、《科学24小时》等报刊的特约记者,撰写了一批有影响的专稿。他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潜心于书稿的写作。在短短的5年间,他单独或与人合作完成了7部书稿,包括编写《中国话中级讲座》教材,《中国文艺邮票欣赏》、《世界名画邮票欣赏》、《现代青年生活方式》(主要执笔人之一)以及3部日文译著。
艰苦创业施宏图 展翅高飞白云间
如果说北京大学毕业后阴差阳错成为一名对日广播工作者,是吴绪彬第一次转行,那1985年3月奉调筹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则是他的第二次转行。他坚信在出版天地里经受磨炼,对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素养,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无好处。
全新的行业,吴绪彬深知需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和努力。为了集中时间和精力,他中断了正在编写的书稿,并先后辞去兼职的五家报刊的特约记者。在一无财力、二无人力、三无经验的情况下,他和同事们靠艰苦奋斗、风雨同舟、群策群力、雷厉风行的创业精神,很快把出版社办了起来,并在短短的2年间就陆续出版了《中国城市·地区丛书》、《英语词汇的奥秘》、《中学英语短语词典》、《领导知识词典》、《心理描写辞典》以及马宾、刘伟等经济学家的力作。吴绪彬等一班人瞄准市场狠抓选题开发和组稿工作,然后以快节奏、高效率、快出书、快发书抢占市场,从而使当时名不见经传,只有数10人的小社异军突起,令人瞩目。
吴绪彬深知,衡量一个出版社办得好坏的主要标志,是看这个出版社是否出了一批有份量、有影响的好书。他始终坚持不随波逐流,不猎奇,不媚俗,不为牟取暴利而丧失职业道德。
“那时,我们为了能出一本好书,哪怕要承担政治风险,承受思想压力,以至牺牲健康、休息和娱乐,也在所不辞。”吴绪彬说。在吴绪彬任社长兼总编期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了数千种图书,数百种录音带,而其主编或参与主编的辞书或丛书就有10多部,有的是在国内出版界率先出版,有的社会影响巨大,有的印数高达百万册,有的被评为获奖好书。其中,有40多种图书被日本、新加坡等国和港、澳、台地区出版机构看中,并购买版权,在世界更大范围内出版发行。因业绩显著和学术上的成就,1988年底,吴绪彬被破格晋升为正高职称,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总结23年的广播记者生涯、18年的出版社工作,吴绪彬说,北京大学毕业之际的一次定终生的分配,命运为他关上一扇门,却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如果说有遗憾,那就是在专业上学非所用,无法继续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与研究,但长期身兼多职,不断变幻工作角色,也使他涉猎各种知识,接触广阔的社会层面,结交不同阶层人士,让他成为具备综合素质和综合才能的多面手。
别有作为不知年 传递爱心满人间
正因吴绪彬练就了多面手,才会使得他的退休生活更加光彩绽放。今年已76岁的他仍担任4个公司的顾问,并兼做多个社团的工作。
2003年,退休后的吴绪彬受邀担任冠城集团和顺华集团高级顾问。正是由于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逼迫他看了大量经济方面的书籍,并关注国内经济走势。这些年,他除了为公司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的制定、员工培训等方面提供咨询和帮助外,还撰写了《论大盘开发的成败与风险的预防》、《楼市风云乱花眼》、《楼市迷局》等专业性文章,以及就中国贫富差距、城市化进程、环境保护、公益慈善事业、股市、企业管理等社会热点的问题发表评论。
就社团工作而言,1995至今他一直担任北京福清同乡联谊会的会长,后来又兼任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的常务副主席、北京福州商会第一届的秘书长、第二届驻会的特邀高级顾问,以及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的顾问等。
他做社团工作,除了带领团结、凝聚广大在京乡亲,为他们排忧解难,并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牵线搭桥之外,还兼任北京福清同乡会和商会的会刊主编,运用丰富的知识经验撰写了许多如何做好社团工作的文章,为社团工作者提供借鉴,搭建社团工作的理论框架。
自1995年北京福清同乡联谊会成立后,吴绪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利用社团的平台和社团内外乡亲拥有的资源,发挥自己拥有广泛人脉的优势,为有需求、有难处的福清乡亲,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尤其是在京的融籍学子,吴绪彬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
2012年毕业于福清二中的小俞,自幼丧父,母亲远走他乡,一直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的艰难虽然影响她的学习,而她始终未放弃追求理想,但她却面临即便考上大学也无力上学的困境。吴绪彬得知后,主动联系她,让她报考北京的学校。小俞接到北京城市学院的录取通知后,北京同乡会当即先提供一万元以解燃眉之急,接着吴绪彬又联系了融籍企业家薛守光与何学义一道解决她大学4年共7万元的全部学习费用,彻底解决小俞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吴绪彬成功对接贫困生与企业家,为60多位在京的福建籍尤其是福清籍的贫困生,募集每人每学年4000元的助学款;为一连续3年在国内外获奖的具有天赋的年轻服装设计师王逢陈,提供20多万元的出国深造费用;为福清籍的白血病患儿筹集到1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2013年,吴绪彬还出面为11月19日北京一次火灾中罹难的12位福清城头镇乡亲募集100多万的救助捐款。
除对有困难的大学生、有需求的年轻人提供包括物质的实际帮助外,这些年,吴绪彬还一直从精神上启发、教育、引导、影响年轻人。对于一些在京的大学生,吴绪彬经常热情接待他们,同他们聊天,请他们吃饭,并利用自身智慧和人生经验为他们释疑解惑,为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的实习、求职、考研、出国留学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甚至提供有实际成效的支持。
“回想今天您说的话,我感觉自己未来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我也知道自己应该更加努力地去争取,我很庆幸能有您在背后一直地为我开导,成为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持,我一直觉得很幸运,能在自己的求学路中遇到您。”这是北理工研一王树同学发来的短信。像这样受过吴绪彬帮助的学子发来的短信,吴绪彬都好好珍藏着,每回看看这些孩子的短信、听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好消息,他都倍感欣慰。
几年前,他还在新浪网上开了博客,上传上百篇文章,内容涉及社会热点问题、情感问题,年轻人关心的人生理想、规划、求知、社交、恋爱与婚姻,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和怀念亲友等,这些文章旨在为人们正确看待世界和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参考意见。
吴绪彬的粉丝多是80后、90后,年轻人把他视为引路人或精神导师,让他获得友情与快乐。他时常为像他这样年龄的人,还能拥有那么多的年轻朋友而感到快慰。
从最初想当作家,到成为名记者、出版家,再到一个有良知的学者,并能成为家人、亲友和社会所需要的人。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吴绪彬基本实现了自己所追求的幸福目标。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吴绪彬还是以只争朝夕的心态,继续发挥余热,为福清人在北京闯荡营造一个更加温暖的“家”,为福清学子的求学路添砖加瓦,为福清人闯荡天下、走向世界继续当好“推手”的角色。
“如果我能为社会,为家乡政府和乡亲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能为福清的学子提供更多帮助,那么当我卸去肩上所有担子的时候,我将以超然的心情‘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天上云卷云舒’,过我想过的‘消磨岁月书万卷,笔底风云九州烟’的惬意生活。”吴绪彬笑着说,“当然,我更希望彻底退回家庭之后,能看到国强民富、生态文明、社会和谐、人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