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走南闯北福清哥 >> 正文

【海外福清人】情到深处心是家 ——访美籍华人画家俞山

2019-04-26 11:39:29   来源:东南网  

据《东南网》(记者林小宇 兰楚文)有的人一生很简单,一生只做一件事。

  但简单的背后,却有着厚厚的故事、长长的曲折、深深的感情,以及刻骨铭心的记忆和难以磨灭的身世。

  也许俞山正是这样的人,他向人们展现的是一幅幅绘画,留给自己的却是不断重复的回忆,不断重复的感情……

  一

  2019年的3月30日,美籍华人画家俞山在福清市美术馆举办主题为“丹青抒乡情”作品展。之所以选择在福清举办这场画展,其原因是俞山的祖籍地在福清,这是一次身体的“回归”,也是心灵的“回归”。

  俞山的绘画作品很多,举办的个人画展也很多,但这次画展所不同的是,这里几乎涵盖了他各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最大一幅是10米长的大型壁画《虎门硝烟》,而其他的作品如《巧手造木船》《古桥夕照》《闽山涧瀑》《怀念老井》《月是故乡明》《石桥怀旧》《踏浪之行》等都是包含着中国元素,有着浓浓的中华情怀。

  特别是《月是故乡明》画中的那座塔,取材于福清的瑞云塔,俞山说,瑞云塔是他小时候见到的第一座塔,而《怀念老井》中的那口井,则是位于福清海口五龙村,俞山外婆家里的井,那井台的摸样,井边的石块都深深地印记在了他的脑海里。

  或许正如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的那样“……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那般,人们观赏俞山的画作,可以欣赏其作品的之美,但未必理解他创作的初衷,以及背后的故事。

  

  俞山出生在福清,他的父母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读书的首批大学生,父亲是清华大学政法系,母亲是北京大学历史系。俞山的母亲在考入北京大学前,就已经是厦门大学的学生了,也许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也许是为了与他的父亲在一起,所以她再次考取了大学,总算与他的父亲同在北京了。

  因为父母都在外读书,所以俞山只能寄放在外婆家,在他小学4年级的时候,父母在辽宁有了稳定工作,母亲把他接到了沈阳,一家三口才得以团聚。

  可惜好日子没过多久,家里就发生了变故。他的父亲被打成了“右派”,之后又从“右派”劳改“升级”为15年徒刑。母亲只好带着俞山从沈阳回到了福清生活。俞山说,那段时间,他深刻感到了什么是“相依为命”,对他来讲,既是不幸,也是万幸,毕竟他还能有个家,还能依附母亲的关爱,感到亲情的温暖。

  正是由于当年环境复杂,让年幼的俞山也开始寻找自己可以栖身的空间。偶尔接触到绘画写字的他发现,好奇和新鲜至少可以“排挤”时间,让他也算是有了一个自己的“空间”。就如鲁迅所说的“躲进小楼成一统”那样,俞山找到了一个属于他的世界。

  在“文化大革命”的停课期间,俞山就在家里画静物素描,学写美术字,这些看似“自娱自乐”的消遣,给俞山带来的不仅是心里的慰藉,更是有一种快乐。有一次,他被福清糖厂请去画毛主席像,虽然只是“照本宣科”的放大画像,但他的画准确地表现出了毛主席的神态和形象,那时俞山收获的不仅是人们的肯定和赞许,还有每天都能吃到的一顿可口的面条。

  

  到了1970年,全国开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俞山也不例外。按道理,福清本身就是一个农业县,俞山可以在本县“上山下乡”,但他却分配到了古田县鹤塘公社郑洋大队插队,这里的条件显然比福清更加艰苦,他不得不开始了“独立”的生活。

  去往古田农村前,俞山潜意识里感觉到,或许到了那里,他的美术特长能发挥一点作用,于是他的行李中,还带着画笔和颜料。果不其然,他的“涂涂画画”在古田也小有收获,尤其是俞山根据农村生产劳动的情景,创作的绘画作品在《福建日报》农村版上刊出,让更多人对他刮目相看。

  至今,俞山已经想不起当时报社有否给他稿费,但作品能被发表,他的名字能用铅字印出来,这对于他来讲已经足够了。没多久,古田县要召开全县大会,县里请他为大会场主席台画4幅画像,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接到此任务的俞山只觉得“命运对得起自己”,他没有更多的念想,只是想继续的绘画,画出更好的画。

  1977年,福建艺术学校来到古田招生,俞山幸运地被列在推荐名单里。知道这事时,俞山感觉仿佛又有一道更加亮的“光明”在照耀他,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摆在眼前。

  这是最后一年,也是最后一次招收的工农兵大学生,机会十分难得,但当年的招生不仅要有优秀表现和专业技能,还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由于父亲的原因,俞山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就在这时,福建艺术学校领导董金羽却拍板,破格录取了他。

  当俞山收到邮寄来的入学通知书时,激动得手舞足蹈,这或许是他有生以来最高兴的一天。

  

  12年后的1989年,俞山自己也没想到,一个从福清农村出来的孩子,一步步地走出了乡村,走进了城市,甚至走到了国外,最后成为了美国波士顿大学的艺术硕士,同年,还获得了波士顿大学优秀国际学者奖。而从2002年开始,俞山就连年入选美国艺术名人录和美国名人录。

  在俞山看来,自己的人生中,充满着很多的偶然,但也许正是这些偶然成就了一种必然,因为“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如果不是因为学业优越,他就不会在福建艺术学校毕业后,留在学校教书;如果不是因为想继续奋进,他就不会“冒胆”去报考当时在全国只招收2人的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研究生,也就不可能被录取;如果不是因为在读研究生时,他看到了一本美国出版,画家温登?布莱克的作品《丙烯画指南》,就不会有之后的译作,更不会有辽宁美术出版社的出版;如果不是因为出版了中文版《丙烯画指南》,他就不会认识千里之外的这位美国著名画家;如果不是因为认识了温登?布莱克,他就不会得到之后赴美读书的机会,更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收获,取得现在的那么多成就。

  其实赴美读书时,俞山与美国著名画家布莱克还素不相识,但对方却极为善良,给予了他非常真挚的友情,不仅为他办理了赴美担保,安排他入学,甚至还送给了俞山500美元生活费,这让与布莱克非亲非故的俞山非常感动。因为在当时俞山的口袋里只有50美元,而飞往美国的机票钱,则是辽宁美术出版社付给他的翻译费。

  也因为这样,俞山越加认定,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存在关联,事物是如此,人生更是如此。被“陌生人”给予过莫大善意的他也越发认为,作为一个独立自我的人,要更加感知世界,感恩所有。

  

  老家福清对俞山此次回乡办画展非常重视,提供了福清最好的福清市美术馆作为办展场地,开幕时画界的同仁也都悉数到场。作为“主人”的俞山,虽然有很多感情想要表述,但却难以言表,毕竟这是一次归途,是一次人生的节点,更是一次回望。

  俞山的绘画作品是以西画为技法,融合了许多中国元素,其中更多的是他对祖籍国的思念和记忆,这些写实主义的风格与他内敛的性格形成了恰到好处的契合。很多人观看了其作品后,都对他的作品给予了非常好的评价,尤其是在表现中国山水风光、乡村人文方面,更是赞扬有加。

  在俞山画展的作品中,油画、水彩、水粉占据了很大部分,但其中两幅尺寸最大壁画却是丙烯画。没想到,当年只不过是因为好奇才去了解研究丙烯画的他,不仅人生因此有了意外的收获,34年之后,居然还成为了丙烯画大师,与丙烯画结下了深深的缘分。

  俞山说,自己坚持使用这种颜料创作,是因为他对丙烯有深刻的了解,知道它不仅具有所有画种颜料的优点,更具有抗腐蚀、抗老化等其他画种所不具有的特点及好处。当然,除了以上原因外,俞山坚持使用这种颜料创作或许还另有原因——他要感激这种画给他带来的改变,感恩在异国他乡帮助过他的人。

  所以,俞山的作品,一面是故乡,一面是他乡。

  

  当年,俞山一到美国,所见所闻都让他感到震惊,美国的高楼大厦、高速公路、科技技术、生活条件等让他目不暇接。40年后的中国,也让俞山感到震撼,不要说北京上海广州那样的大城市,就是自己的福清老家,也已然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让他难以想象。

  尤其这两年,俞山应邀出任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担任青岛上海戏剧学院美术学科主任兼任国际部主任,他有了更多机会了解中国,感受中国,他对中国未来有着许多更好的憧憬,因为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

  在俞山内心深处一直认为,自己的绘画天赋是传承了母亲的基因。他母亲年轻时曾一举考上了杭州艺专(现在的中国美院),只是因为学费昂贵,最终无奈放弃。退休后,俞山的母亲,有时间,有闲情,也拿起了画笔。她画的国画美轮美奂,离世后留下的水墨牡丹,在俞山的眼中,那便是一幅幅佳作。

  在画展开幕上的发言中,俞山感激的人很多,感概的事很多,而最让人动容的是他的那段话:“……我想把这个画展献给生我养我的母亲,大地和故乡”

  如今的俞山,得到过爱,也懂得了爱,在感情的深处,哪里都是他的家。

  在这里,称一声“俞山先生”。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
推荐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