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水美福清 >> 正文

中共福清市委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

2017-09-28 14:38:36   来源:福清侨乡报

福清新闻网-福清侨乡报9月28日讯(谢雄)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福州市委关于保障改善民生的各项决策部署,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共福清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体会议就加快我市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有关工作,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切实增进社会民生福祉、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对推动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重大部署;省委、福州市委也高度重视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围绕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研究出台了具体政策措施。市委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委、福州市委部署要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相比,我市民生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等社会事业领域短板还比较明显。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省、福州市对福清发展寄予了厚重期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强烈,我们必须把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福清应有的贡献。

2.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对福建、福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环境更美、品质更好、功能更全、服务更优”的要求,站位发展全局、抬高目标标杆、突出问题导向、注重统筹协调、精准施策发力、实现共建共享,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均衡性、协调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福建”“新福州”建设中持续当好排头兵、坚定不移走前列。

3.发展目标。到2020年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供给能力显着增强,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宜居宜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社会事业重点领域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位居福州市前列,真正体现出排头兵的位置。

——着力打造宜居城市。水系综合治理基本完成,城市内涝等问题有效解决,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8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8%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2%,实现乡镇村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全覆盖,城乡基础配套更加完善。

——着力打造教育强市。各类教育资源总量扩大,教育主要指标位居省、福州市前列,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持续提升。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在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适龄人口比例达87%,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8%,91%以上公办普通高中完成达标建设,达标高中在校生比例达92%,人民群众获得更好教育的愿望得到基本满足。

——着力打造健康福清。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更加全面、更加完善、更高水平的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居民健康主要指标保持在全省前列,每千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力争达到4.7张、执业医师数达到2.1人、注册护士数达到2.4人;孕产妇死亡率在14/10万以内,新生儿死亡率在6‰以内,城乡居民国民体系达标率达90%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5岁,医疗与健康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着力打造颐养家园。基本形成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养老服务覆盖全体老年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70%以上的建制村,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6张以上,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40%以上,打造一批具有福清特色的养老品牌,带动养老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二、全力补齐民生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宜居宜业品质

4.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同步推进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一手抓旧城改造,组织开展重点项目征迁行动,扎实抓好旧城区改造工程,到2020年完成1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拆除面积132万平方米;一手抓新城建设,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布局、同步实施,科学统筹、适度超前推进东部新城、观溪新区、火车站片区、中部新城等重点城区片区民生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按照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生态旅游、休闲农业、滨海旅游和水产品等特色小镇。持续深化“两违”综合治理,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一批田园风光型、传统特色型、乡村旅游型、改善提升型、新村建设型的美丽乡村群。

5.完善交通网络体系。着眼推动城市各组团之间快速交通联系,加快滨海大通道、福厦高铁、长福高速、融港大道等战略通道建设,改善城市出入口通行条件,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路网体系。大力实施城市道路畅通工程,组织实施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包和投资包,到2020年新建城市次干道以上道路61公里,城市建成区路网密度提升到8公里/平方公里。规划并启动与福州主城区之间的轨道交通建设,推动福清加快融入福州中心城区发展。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加快优化新增公交线路,抓好火车站片区公交枢纽站等场站建设,到2020年新增、更新公交车250辆,优化公交线路16条。围绕提升公共出行服务能力,科学规范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创新型共享交通发展,合理布局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加快建设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公交车辆运营调度管理系统,到2020年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高到40%。着眼缓解停车难问题,加快完善公共停车设施建设,重点新增停车泊位向旧城区倾斜,到2020年新增停车泊位2850个以上。完善普通国道、省道路网建设布局,继续推进省级“百乡千村”公路提升项目和“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到2020年普通国、省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65%,新改建农村公路50公里。

6.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科技馆、博物馆等重点公共服务项目投入使用,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水平。深入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达标提升工程,改善提升基层公共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到2020年所有镇(街)综合文化站均达到三级以上评估标准、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大力推动体育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具有福清特色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体育小镇、足球场地、健身步道等中小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到2020年实现城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推动城乡公共体育场馆、公园、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出台扶持文艺精品创作的奖励办法,建立重点文艺题材项目库。组织开展“文化惠民?六进”、艺术扶贫和“一对一”结对共建等流动文化惠民服务,进一步发挥“两乡四基地”效应。全面推进社会保障系统一站式服务,支持各镇(街)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到2020年实现镇(街)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全覆盖。加大残疾人救助保障力度,加强城乡无障碍设施建设。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建设,拓展延伸“创城管理APP”平台功能,提升城市管理数字化服务水平。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健全落实薄弱村帮扶机制,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7.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抓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进一步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加大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健全落实“河长制”等机制,建立完善“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的治理模式,到2020年全市主要流域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超90%。加强城乡污水整治,加快融元污水处理厂改造和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污水处理管理机制,到202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2%,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76%以上,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污水处理全覆盖。加大城乡垃圾处理力度,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推动剩余3个镇垃圾中转站、江阴工业危固废综合利用与处置中心等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到202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健全完善公厕管理的监督、考核等制度,全面实施公厕专人管理、免费开放,到2020年力争新增或改造城乡公厕103座以上。加强供水保障,推动城镇老旧水厂工艺和旧管网改造,到2020年城区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Ⅲ类比例分别为100%、95%,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2%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86%以上。实施空气质量提升战略,持续深化“黄标车”整治等行动。扎实抓好“绿化福清”建设,持续深化“青山挂白”治理、植树造林、园林绿化等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城市中央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森林城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4.1%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平方米。

8.强化水系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湖库连通”工程,加强全域水资源科学调配,增强防洪排涝、抗旱应急和供水保障能力,打造安全、充足、联动的原水保障网。加快实施“两江六溪”生态水系治理工程,扎实抓好河道清淤整治以及两岸截污、护岸建设、园林景观布置等工作,打造集生态、安全、美观为一体的水系环境系统。完善防洪排涝规划,按照“高蓄高排”和“上截、中疏(蓄)、下排”相结合的思路,抓好城区排水管渠系统改造,加快城区易涝区域的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推进龙江两岸排涝站新改扩建工作,到2017年年底基本完成城区易涝点整治,到2020年新改建城区雨水管网126公里。完善城区水系联排联调机制,建成使用内涝防治监控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完善应急抢险队伍和设备体系,全面提升城区排涝能力,实现中小雨不积水、大雨暴雨不发生严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坚持把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区水系综合整治结合起来,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高城区蓄水、滞水、渗水和应对暴雨灾害能力。

三、全力补齐教育事业短板,加快打造教育强市

9.促进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对接“全面二孩”政策,加快构建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认真策划实施一批幼儿园建设“工程包”,增强公办园供给能力。严格落实建设项目配套建设幼儿园管理规定,完善配套幼儿园建设、移交、回收等具体办法,确保配套幼儿园按规定要求和期限建成并移交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社会投资、政府扶持、依法监管”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普惠性幼儿园,实现政府购买普惠性民办园服务全市覆盖。到2020年,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6所,吸引社会资本建设普惠性幼儿园3所,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87%,其中公办学额覆盖率达63%,各级示范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扩大到42%。加快推进幼儿园收费标准管理改革,普惠性民办园的最高限价不超过同级公办园保育教育费最高收费标准的2倍。探索建立以幼儿园和妇幼保健机构为依托,面向社区、指导家长的公益性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10.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坚持“规划先行、适度超前”的理念,不断调整完善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深化城区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模式,加快推进建立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工作,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加强城区、中心集镇所在地中小学校建设,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山区等义务教育相对薄弱学校倾斜支持力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启动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专项规划,基本消除大班额。实施初中“壮腰”工程,完善初中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稳步推进义务教育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实施多校划片入学政策,确保各片区生源相对均衡。规范民办、公办初中招生,引导学校采取电脑随机派位方式招生。加强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数民族儿童等的入学组织工作,让不同群体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11.促进普通高中升级提质。根据发展需求,调整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实施普通高中建设改造提升计划,扶持薄弱高中达标建设,支持民办学校创建达标高中,到2020年省一级达标高中比例保持在30%以上。实施优质高中建设工程,指导福清一中、福清侨中、福清二中、福清三中等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带动提升高中整体办学水平。积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高中,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潜能学生的需求。规范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工作,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让高中招生更加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加大教研教改教育辅导经费投入,选拔名优教师充实教研队伍。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实施多层次、个性化精准教学,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水平。

12.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科学调整职业教育布局,将全市现有的8所中职学校,优化整合成3所中职学校,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实施省级中职学校分级建设标准,确保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全部建成省级达标中职学校,到2020年建成2所省级规范化以上现代中职学校、1所示范性现代中等职业学校。围绕产教融合发展,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加快建立“引企入校、入企办学”等校企一体化模式,扶持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建设,打造校企合作实训平台,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研发中心,扶持基础条件较好的福清市龙华职业中专学校建设专业实训基地,争创省级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绩效考核分配机制,支持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提升中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四、全力补齐卫生与健康事业短板,加快建设健康福清

13.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坚持总量扩充与结构优化相结合,统筹推进市、镇(街)、村(居)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功能比较完善、层次比较清晰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加大市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诊疗设备配置等基础性投入,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科学合理设置村卫生所,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100%双达标,市域内就诊率力争提高到9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全市总诊疗量比例达到65%以上。加快建设福清医院新院二期、高山中心卫生院新院二期,推进市中医院改造提升,推动南方医院、宜康医院、东南眼科医院、海西中西医结合医院等民办医院落地运营,到2020年全市总床位数达6345张,力争社会办医床位数占到全市医疗机构总床位数的25%左右。完善并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使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医疗资源与医保经费的三重“守门人”,到2020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14.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面加强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对疾控中心业务用房进行危房改造,不断提升疾控中心检测能力。与福建医科大学合作,开展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加大肿瘤防治力度,合理实施肿瘤一级预防。加强预防接种能力建设,到2020年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完成率达95%以上,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9%以上,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努力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到2020年建成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10%。加快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在福清市医院建设生命支持系统,为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奠定基础。对公共场所卫生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公示率达100%。制定有关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规范,提高饮用水卫生监督现场快速检测能力,现场快速检测设备配置率达100%。加强健康教育、治未病等前端服务,推动卫生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15.实施医疗机构提升计划。加快推动福清市医院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市第二医院、市第三医院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渔溪中心卫生院、高山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加强“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促进福清市医院与上海长征医院高位嫁接,落实市第二医院与福州市第一医院、市第三医院与福州市第二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与省妇幼保健院的医联体和帮扶关系,探索促进市中医院与高端医院合作,全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对临床用药的监管,提高医护工作者的服务意识,提升群众满意度。按适度超前原则构建120急救网络指挥调度系统,打造城市六公里半径急救圈以及乡镇十二公里半径急救圈。高标准配置急救设施、急救车辆等急救设备,统一人员上岗条件和院前急救服务标准,实现急救站点建设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16.实施补齐专科短板工程。依托我市全国妇幼健康示范县的优势,完善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到2020年市公立综合医院儿科床位比例达到10%,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床位比例达到30%;做大做强市妇幼保健院,推动妇幼保健院扩大床位规模,争取到2020年市妇幼保健院床位开放达500张。加大对市中医院的投入,争取到2020年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到2020年,95%以上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全市基层中医诊疗量占基层诊疗总量的比例力争达到30%。构建精神卫生综合防治体系,加快融康医院病房建设,推进宜康医院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精神科床位达870张。

五、全力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17.开展居家养老强基行动。结合城乡总体规划布局,积极推动养老服务设施网格化、标准化建设,加快照料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到2017年底实现7个街道照料中心全覆盖,全市52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机制,加快改造提升已建但未达标养老服务设施,到2018年底社区每万人拥有养老服务设施面积达到600平方米以上。建立支持家庭养老政策体系,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和承担照料责任。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实施“互联网+”养老工程,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探索互助式养老等新模式,引导老年人开展结对帮扶养老。落实低收入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高龄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购买服务标准。加强居住区无障碍改造,完善适老化配套设施,新建公共建筑、公共场所和养老场所无障碍率达到100%。

18.开展农村养老提质行动。盘活用好镇敬老院各类资源,在优先保障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推行镇敬老院运营主体多元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社会服务机构规模化承接、连锁化运营,到2017年底实现全市6所敬老院公建民营目标、床位使用率提高到60%以上,到2020年实现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扎实抓好农村幸福院和互助性养老设施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市建制村养老设施覆盖率达70%以上。全面启动农村幸福院等设施星级评定工作,对达到三星级以上的农村幸福院,每年每个农村幸福院运营补贴提高到1万元。

19.开展机构养老增效行动。落实“一市一县一中心”要求,加快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确保在2018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健全落实民办养老机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鼓励整合改造闲置学校、废弃厂房等用于养老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民营养老床位数占总数比例达到65%以上。推动公办养老机构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优先保障政府兜底对象,包括失独、孤寡、失能、高龄等养老需求。探索建立养老机构服务合同制度,组织开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推动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作。鼓励养老机构投保责任险,加强异地养老机构互助合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逐步完成已建养老机构安全达标和设立许可等工作。依托京东方特色小镇建设,谋划推进康养综合体建设,积极推动养老与医疗、保险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海内外华侨众多等优势,积极引进发展养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20.开展医养融合发展行动。探索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搭建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深入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确保到2020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比例达到40%以上。着眼实现“养中有医”,探索制定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医疗机构将医疗服务延伸至养老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鼓励养老机构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鼓励暂时无法设立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与周边已定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协议式”医养结合模式,确保到2020年所有养老机构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8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敬老院向老年人提供康复服务。坚持把居家社区养老的老年人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优先签约并提供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安宁养护服务,营造舒心养老环境。大力推进慢性病管理进社区,探索家庭护理型床位管理。

六、强化组织保障,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1.压实责任聚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要求,细化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住建、教育、卫计、民政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科学组织安排,认真落实各类清单和细表,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市直其他有关部门既要分兵把口、各司其职,也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动民生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传统,结合推广“驻村访民情、串门话发展”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抓好补短板项目,团结带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民生社会事业建设中来,确保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22.加大投入强保障。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障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支出。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引导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地向民生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同上级部门沟通对接,切实用足用好上级系列优惠支持政策。强化民生社会事业发展要素保障,优先保障用地、用海、用林、用水、用电、用气等指标需求。创新工作思维和理念,积极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加强相关公共服务设施整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民间资金雄厚、海外华侨众多等优势,积极拓展民生领域建设投融资渠道,鼓励支持公共服务投资主体和投资模式多样化,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捐赠,形成“多方参与、多元供给”的良好格局。

23.创新机制增活力。坚决贯彻执行社会事业领域有关法律法规,形成依法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的长效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放开有关公共服务市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将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人口规划等多规融合,实现社会事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公共服务”等模式,积极推动我市与福州新区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24.集聚人才构支撑。大力实施“融聚英才”计划,持续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推动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在我市集聚。加强与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对接,积极培养一批社会事业领域专业人才。落实对口协作机制,推动人才交流协作,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完善师资补充机制,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全科医生引进力度,开展村医规范培训,着力解决基层卫技人员短缺问题。加大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力度,着力培养护理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基层一线人员待遇,完善工资收入、职称评定、医疗保险、养老保障等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

25.从严督查促落实。坚持把补短板惠民生实绩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一线考察“指挥棒”作用,切实把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纳入一线考察干部的范畴,坚持在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一线中考核干部、使用干部、奖惩干部,树立起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特别是要把补短板工作业绩和作风作为考察重点,引导党员干部把高标准、严要求贯穿民生项目建设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切实把民生项目建设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强化督查问责,对那些工作不重视、措施不实在、成效不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予以严肃追责问责。坚决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查处民生社会事业领域各类腐败问题,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26.加强宣传造声势。结合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兼职委员”“争当乡贤、助推发展”“市领导挂钩联系服务企业”等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访民情、聚民智、解民忧。加大公开监督力度,及时公布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项目实施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宣传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类宣传媒介作用,广泛宣传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的重大意义,大力报道民生工作先进典型,及时推广好经验、好做法,着力激发全市上下参与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浓烈氛围。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
推荐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