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本埠消息 >> 正文

初心坚守 因爱而行 ——薛建波学雷锋志愿服务中心“日行一善”项目十周年纪实

2025-07-01 14:57:39   来源:福清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生

十年,春华秋实,岁月更替;十年,初心坚守,因爱而行。在这个被时光温柔以待的时节,福清市薛建波学雷锋志愿服务中心“日行一善”志愿服务项目迎来了值得纪念的十周年。

十年间,“日行一善”项目致力于扶危济困、救孤助残、助老扶弱、赈灾救援、乡村振兴等社会公益事业,其团队更是十年如一日,为无数人点亮希望之灯。“日行一善”项目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慈善传统的基础上,真情付出、坚持坚守,打造了具有侨乡特色、深入人心的现代慈善文化品牌,成为福清市公益事业的重要实践样本。

个人善举迈向团队公益

在市委文明办、市民政局等有关部门指导和帮助下,2015年1月1日,福清市薛建波学雷锋志愿服务中心“日行一善”志愿服务项目正式启动。作为倡导者,薛建波从16岁开启行善之路,30年间将“小善聚大爱”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建立微信群每日帮扶一户困难家庭,带领爱心人士将 365天化作“学雷锋日”。

作为一名行走在乡间的爱心厨师,他的公益脚步从未停止,他的爱心付出从未间断。“日行一善”志愿服务项目也成为建设“爱心仓库”“志愿者驿站”之后又一个响亮的志愿服务品牌。

“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实则都是我们对善的践行,只要用心去行善,就能为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困境中的人带来温暖和帮助。”薛建波说,设立“日行一善”志愿服务项目初衷,正是鼓励大家每天践行善举,共同记录和见证爱的力量、善的能量。

项目运行十年间,通过组织化培训与规范化管理,形成覆盖扶危济困、救孤助残、助老扶弱等领域的公益体系。其不仅传承中华慈善传统,更以侨乡特色打造现代慈善品牌,先后获多项荣誉:2021年被福州市委文明办评为“优秀项目”,并入围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组织被授予“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福建省百家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被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福建日报、福州日报等中央及省市级媒体多次报道。

十年来,薛建波学雷锋志愿服务中心也得到了中央部委、省、福州市、福清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注。2014年11月,时任省委副书记罗东川来到薛建波学雷锋志愿服务中心察看志愿服务情况,对薛建波开展“日行一善”等爱心行动予以充分肯定。


为贫困学子送去物资。

帮助贫困学子完成梦想

“最欣慰的是看到受助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又反哺社会。”助学的感人故事,薛建波如数家珍。十年来,项目累计帮助100余名大学生,180余名中小学生,其中不乏考取首都医科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警察学院等高校的优秀学子。其中一名学子考上厦门大学,项目根据实际情况,一次性给予了19000元补助金。

不少受助学子走上工作岗位后,第一时间给薛建波打电话,有的甚至还在结婚时特邀薛建波见证。

江镜镇小何家境贫寒,获多年资助后,大学毕业考取公务员,将首月工资3000元捐入项目,他留言:“无以回报,只是传递一份爱心”,并带动堂哥从2003年起每月捐赠1000元,将爱心传递下去;三山镇小俞求学时每年获近万元资助,2022年起每日捐款5元,有时捐50元、100元,如今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也不忘在教学中传播公益理念。他说,“是建波叔叔和他的团队让我完成了学业,有了今天的人生。做人要懂得感恩,要传播社会正能量。”孤儿彩琪在长期的帮扶和助学中顺利走上社会,如今他已从受助者成长为“日行一善”项目的团队骨干,全身心投入志愿者服务活动,并定期从工资中拿出部分进行捐赠。

这样反哺社会、传播正能量的事例举不胜举。

“我们欣喜地看到,受助孩子们在‘日行一善’的呵护下,努力求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公务员、海关人员、人民教师、人民警察、医生和银行职员等各个领域优秀人才,又形成了 ‘受助—反哺’公益闭环,成为慈善公益的接棒人、传播者。”薛建波表示。

开展困难群体日常帮扶

2009年,福清市薛建波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在福清市委文明办组织下成立。团队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志愿精神,将助老、助困、助残等作为志愿服务重点项目,这也是薛建波团队日常公益实践的写照。

自成立以来,团队足迹遍布福清24个镇街,累计走乡入户超4000次,服务1.5万余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超29万小时,惠及1800余户家庭。从帮扶贫困家庭到关爱孤寡老人,从慰问特殊群体到参与灾害救援,每一次行动都践行着公益初心。

龙田镇上薛村时年82岁的薛某一家,妻子、儿子及两个女儿均患有精神疾病。薛建波得知情况后,长期为其送去日用品、食品及数百至上千元生活费,不仅帮助小女儿完成学业,还为薛某寻找就业机会。2021年9月24日,港头镇东翁村一位80岁孤寡老人家中意外失火,团队先行垫付9600元,发动爱心捐款5万元,仅用15天就帮老人重建家园,并配齐厨房设备、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生活用品。


薛建波(左一)带领志愿者慰问困难群众老林一家,帮其购买10余只羊重启生产。

港头镇前林村老林一家四口中有三人残疾:老林坐轮椅,儿子遗传重症肌无力,妻子为聋哑人。其居住的房屋年久失修,每逢风雨便漏水严重。团队通过“日行一善”善款为其修缮坍塌屋顶。多年帮扶下,家中原本读一年级的女儿已升入初中,父母虽残疾仍通过养羊、种田自力更生。但台风“海葵”致使其农田被毁、羊只淹死十余只,损失达4万余元。薛建波带领志愿者送去8000元慰问金,帮助其购买10余只羊重启生产,重拾生活信心。

团队帮扶困难群体。

自薛建波献爱心开始,帮扶救助群众的事例数不胜数。

事实上,早在2009年,薛建波便在家中设立“爱心仓库”,储备热水瓶、手电筒、煤气炉等生活用品,随时向困难群众发放。他还主动为周边镇村修路、为学校捐赠教学设备。此外,团队连续15年在除夕为敬老院老人烹制团圆饭,台风来临前为孤寡老人加固门窗并配送物资。2016年“尼伯特”台风袭击闽清时,团队紧急运送7万余元救灾物资,救助500余名灾民。

新冠疫情期间,团队第一时间投入抗疫:为200余户行动不便的家庭送去7万余元物资,发放口罩1300个,向100 户困难家庭捐赠18万元慰问金。志愿者们驻守福清医院新感染病区、疾控中心、养老院、高速路口等防疫一线,用行动诠释公益担当。

筑牢善款管理透明机制

践行“日行一善”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社会质疑,薛建波选择用实际行动说话。为确保善款公开透明、分毫不差,他将每一笔爱心捐款去向详细记录,为每位受助对象建档立册以便回访。他经常忙到深夜,即便生病进手术室前,仍坚持将当日捐款明细发给捐款者。

“日行一善”项目从启动时2人发展到如今的千余人团队,建立了3个“日行一善”微信群。成员中既有企业家、青年群体,也有普通群众,支撑他们持续捐赠的信念,正是团队的公信力——薛建波个人承担财务人员工资等所有运营开支,确保善款100%用于公益。每笔捐款的流向,他都会逐一反馈给捐赠者,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薛建波说,“公信力是团队的生命线”。办公室的玻璃柜里,装满了十年间每笔善款的档案。自2015年起,他的手机QQ邮箱便成为“电子账本”,完整保存着每笔资金的来龙去脉。

这份坚守赢得了社会信任:一位福清的香港华侨临终前嘱咐家人继续参与“日行一善”,并留下善款;中央电视台一名曾经采访薛建波的记者,从2020年起累计捐款7.3万元,称“账本清晰,无需反馈”;匿名人士通过朋友捐款30余万元,至今不愿透露姓名;福清市总商会会长韩建自19岁追随薛建波从事公益活动,不仅每日捐款288.88元,还设立白血病基金;一名工作人员连续9年每日捐款30元;“大好人”林振红累计捐款40余万元,“爱心妈妈帮帮团”钟秀云十年捐款10余万元并带动全家参与……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托付,薛建波从来不敢怠慢,他还聘请专业有资质机构,对财务进行审计,交给政府部门审核。

作为乡间厨师,他以诚信和公益影响力赢得乡亲信赖,东家们常委托他代捐善款,邻里也主动告知困难家庭信息。

久而久之,“日行一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善举激励了许许多多身边的人,他们纷纷加入到“日行一善”的行列中来。

在他的带动下,妻子薛凤萍与两个儿子均加入公益行动。2019年,薛凤萍牵头成立“日行一善·妇女微家”,2022年入选全国巾帼志愿服务十大感动人物,并于2015年当选福州市人大代表。据统计,“日行一善”累计吸引5万余人次捐款,募集善款1300余万元,其中薛建波个人捐款捐物超240万元。

十年来,“日行一善”不仅培养了一支甘于奉献的志愿者队伍,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责任。薛建波也先后获得“中华慈善楷模”“全国最美家庭”“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他说:“当看到受助家庭走出困境、学子反哺社会、患者重获健康,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如今,该团队已成为福清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公益组织之一,持续以善举传递爱与希望。

薛建波常说,“慈善之路漫长而艰辛,但每一步都意义非凡。当看到受助家庭过上好日子,当看到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反哺社会,当看到患者因救助得以康复,再多的付出都值得。”他特别感谢党和政府的教导培养,感谢群众的期许信任,更感谢每一位志愿者和参与“日行一善”的爱心人士。

如今,薛建波学雷锋志愿服务中心依旧活跃在侨乡福清的城市乡村,给困难群体送去关爱与希望。他与爱心团队正以持续不断的善举,继续传递着爱与希望。


前往受助群众家中。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
推荐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