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是认识事物的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人已融于山水,主客同一,天人合一,是为最高境界。闽人,沿海的闽人,特别是“福清哥”,与番薯,已到了“看蕃薯还是番薯”的审美境界。此话怎讲,就从福清俗语说起。
俗语,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经验和愿望,贴近生活、形象精炼的通俗语言。俗语,化有形成无形,以普通、平凡的事物寓理言心,由声入心,融通血脉。俗话,谁都听得懂,明得理。“福清哥”常说番薯俗话,番薯成了心语、情物,烙成了文化符号。
俗话言的是俗,用俗物来说家常话、平常事、通常理和非常道。说得是俗,听得是俗,入耳常常,如柴米油盐,入心不凡,余音绕梁。听得了俗,悟得了俗,就不俗,俗径可通幽,观万象,察千姿,和百味,令人回味。像衣食住行,凡事俗事,“福清哥”都可以用番薯来言说。实事用番薯实说,其义就非番薯了。“披着衰衣啃番薯”,说的是缺衣少食,没的穿没的吃。“无牙佬吃番薯叶,吞下半截还要拉出来”“吃酒下番薯,肚里发酵”,说的是吃得了,要吞得下,还要消化得了。“吃番薯醮蒜汁”“吃了山药换番薯”“糯米换番薯”“火塘边烤番薯”“番薯烤成灰”“小米煮番薯,稀里糊涂”“喝了番薯烧酒”,说的是行为不得法、不周全。“三年拾番薯粉,一顿芡”,说的是日积月累,一失血本无归。“煮番薯尽柴烧”“番薯甘臭甘烂”。说的是浪费不节俭。“一片番薯钱夹着会跑三里路”,说的是吝啬、抠门。“番薯渣一腹肚”“番薯粉涂脸”“臭番薯摆箂前”,说的是没本事,假假的,又占头前。“番薯干充天麻”“吃多了番薯,糊了心”“二郎庙的番薯”“番薯断了根”“番薯照镜子”“臭番薯黩过间”,说的是人品缺失、操守失范。“小狗叼个热番薯,又喜又怕” “人在衰喔,种番薯变苦瓜”“番薯钱直直推(刨)”“霜降后的番薯叶”“心急吃不了热番薯”“番薯根都拔不动”“番薯蒂拾没起”,评议的是精神状态、性格、能力。凡此种种,虚的,实说、俗说,化无形成有形,形象生动、如箭穿心,行云流水、直戳人心。
俗话,特能体现地方特质、个性和禀赋。“福清哥”爱说, “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脸”。人,是个人、形体、物质;阵,是全局、架势、精神。人一时可以输、可以挫,允许失,可低头。然而,脊梁不能曲,骨气不能软,灵魂不能丢,在全局、场面、气势、精神上不能败,不应畏缩,应该挺得起,立得住,拗得过。否则,就像番薯脸,凹凸不平、坑坑洼洼,不好看,无脸面。“强人自有强人敌,番薯怕霜霜怕日”,告诉人们,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万物相生相克,没有绝对的“老大”,没有“铁帽子王”。人须内敛,低调做人,“吃番薯要看势面”,不敢“烂掉的番薯满街送”,不掂量掂量斤两,自以为是。
春夏秋冬,人不同服。东南西北,人不同俗。俗话说,“入乡随俗”。尊重特殊,把握特殊,就会拿到金钥匙、通行证,开启世道、行天下。随俗、尊俗、守俗,才能接得了地气,拿得到路条,行得通路,立得了根,如番薯,到哪里都能生存。入乡随俗,并非俗。随俗,融于俗,才能看出俗中之道,而得大道。俗话说,“种西瓜,土着肥;种地瓜,手着勤”“番薯番薯,翻翻除除”“早插番薯母,晚插番薯枣”“小满节,栽番薯没使压”“白露霜降,番薯土底钻”“花生没犁三遍透,番薯没犁会干臭”,这些番薯的生长生产规律,也告诉世人知时节勤劳之道。顺俗道,悟出道,就不俗套。如,番薯丸、番薯粿、番薯面、番薯片,各有生成道。是煮还是蒸,熟了何时吃,是热吃还是冷吃,特别是同随吃,其中有道道,得讲究,否则,与俗物混搭、搭混,就成了三不像,损能量,也就不成了样。像‘’吃番薯站粪坑边‘’,不是滋味;‘’吃番薯配臭花生‘’,吞也不是,吐也不是。
酒肉穿肠过,营养心中留。人在俗中大,悟得俗中道,从而俗定而约成,至礼至雅。做人做事,既不能像“野猪刨番薯,全凭一张嘴”,也不能“打架拿块烧番薯”不是家伙;既不能“大炮开进番薯地”出轰召,也不能“蕃薯窖里打拳”施不开手脚;既不要想“一口吞下热番薯”,也不要怕“吃番薯片塞喉咙”。人在世间,懂俗,能益智,依俗行事,无大碍,能成事。谋事,应该像“烤番薯辗转反侧”,深思熟虑;化事,“老太太吃番薯”挑软的拿,先易后难不硬干;察事,应该是“灶里煨番薯,不到熟透不外掏”,看清火候;处事,必须是“手拿烧番薯,又吹又拍”,谨慎开口;难事,“时到时担当,无米再来煮番薯汤”,逢山开路,车到山前必有路。
番薯,不娇贵,没有羞答答,不像山珍,躲进深山老林,而厚植于天南地北,登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圣贤凡俗皆可用,从而声名广播。伟大源于平凡。俗话,似民间高人,在民间练就,而无敌于民间,通俗而不俗,成了民间打卡点、民众精神食粮。犹如“福清哥”“吃番薯配生花生”,可口,有味,独特味。
值此新年来临之际,祝福亲们融进俗,脱俗、移俗,尊公序良俗,化风成俗,像太阳从地面蓬勃而起,霞光耀道。
贞尧仔作于2020.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