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亲历30年 >> 正文

【亲历30年】让更多“福清造”扬帆出海

——我市对外贸易事业开启新征程

2020-10-27 11:54:18   来源:福清新闻网  


【亲历30年】让更多“福清造”扬帆出海

  福清新闻网10月27日讯 (记者 林明 实习记者 陈凯婷)1986年,翁瑞泉担任我市外贸局局长,一干就是8年。那是一段他割舍不去的岁月。他见证、亲历着福清刚刚萌芽的外贸时代。

  农副产品的外贸时代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我们的外贸还处于初级阶段,出口的产品非常简单,也没有专业的外贸人才,就连我这个搞农业出身的人都被调来做外贸工作了。”翁瑞泉这样调侃自己的“走马上任”。在翁瑞泉记忆里,当时出口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初始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

  翁瑞泉觉得这些初加工的农副产品利润太低,如果能够在畜牧业和水产业上开展集约化生产,那么利润应该会翻番。于是,我市开始利用农业的一些优势,从瘦肉型猪、鳗鱼、对虾等外贸产品慢慢发展起来。以养猪为例,一年生猪出口就需要10万头,外向型经济量大利润高,吸引了很多企业顺势生产。与此同时,乡镇企业的沙滩鞋、包袋厂等外销企业也逐步发展起来。

  资料显示,1988年,我市开始享有自营出口的权力,此时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1992年,福清外贸公司为自营出口而收购的商品品种达到129种,其中包括活猪、活鳗、鲜冻对虾、塑料拖鞋、皮鞋、服装、手锈品、花岗石料、番麻皂素等。

  翁瑞泉记得,每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我市都会组织外贸局工作人员组队参加,展销的产品虽然都是初加工产品,但品种却很丰富,凝聚了我市第一代外贸人的心血。

  “百花齐放”的外贸时代

  很快,福清对外贸易的“最好的时代来了。

  1992年,融侨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第一家规划面积最大的元洪投资区设立;江阴半岛开始全方位勘测、评估……我市从此踏上了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探索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

  以融侨、元洪为样板,我市走出一条“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路子。洪宽工业村以及龙田、高山工业区等一批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设立,这一批诞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业园区,为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据显示,1992年底,福清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到1.05亿元人民币,共有三资企业71家,总投资48.6亿元人民币,工业产值已突破10亿元人民币。

  2005年我市实现出口总值37.36亿美元,民营企业逐步成为外贸出口的生力军,已有近百家民营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

  进入新世纪,福清老工业区风采依旧,融侨拥有电子信息、汽车部件两大优势产,元洪投资区被列为福州市重点打造的四大临港工业集聚区之一,“后起之秀”江阴工业区依托化工新材料产业快速崛起,一同撑起了我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改革红利下的外贸时代

  进入21世纪,我市积极探索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发展活力。

  “如今,我市的对外贸易已然成为福清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了。”翁瑞泉说。

  融侨开发区引进了投资300亿元的京东方8.5代面板项目,建设之快创造了“福清速度”(如图)。开发区还围绕电子信息、精密汽车部件、光学三大发展产业,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有力推动工业区发展步入快车道。据统计,2019年,全区173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15.74亿元,成绩斐然。

  2017年10月,元洪投资区和龙田经济开发区整合为福州新区福清功能区,线上着力打造“产业+互联网、大数据”新平台,构建“买全球,卖全球”、“交易在元洪,交割在全球”数字信息高速路。线下着力打造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全国最大的冷链基地,并借势便捷通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为我市经济走向世界打开了四通八达的通道。

  2012年,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创建,规划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建设以涉海高新技术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为支撑的滨海城市新区和蓝色经济密集区。 2017年,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整合了江阴工业集中区和自贸试验区。至此,江阴港城经济区成为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核心区的重要枢纽港。据了解,2019年,江阴港内外贸易航线已达54条,其中8条为“海丝”航线,全年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突破2.3亿吨,创下近年吞吐量增幅之最。

  俯瞰玉融大地,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然形成。2019年,我市四大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对外贸易发展气势如虹。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在对外贸易上,我市将继续坚持开放开发,以产业园区为承载,以更加开放姿态,繁荣我市对外贸易事业,让更多“福清造”杨帆出海。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
推荐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