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聚焦福清 >> 正文

闽都大家|“拓荒牛”吴启瑶:纵情水彩绘河山,矢志不渝探工美

2020-12-29 20:45:19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

闽都大家|“拓荒牛”吴启瑶:纵情水彩绘河山,矢志不渝探工美

闽都大家|“拓荒牛”吴启瑶:纵情水彩绘河山,矢志不渝探工美

人物名片Character card

  ▲吴启瑶

  吴启瑶(1899-1979),出生于福清市音西镇玉塘村,字柏琼,号龙耕,笔名绮遥,岂遥。1938年后,历任福清县中学、福建师范学校教员、省政府秘书编译室编译、福州福国工艺厂厂长以及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讲师、教授直至1949年8月福州解放。1949年9月后,历任福建师范学院、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系福建省政协一、二、三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理事、福建省分会理事、省文联理事、福州市美协、市文联理事等。

闽都大家|“拓荒牛”吴启瑶:纵情水彩绘河山,矢志不渝探工美

闽都大家|“拓荒牛”吴启瑶:纵情水彩绘河山,矢志不渝探工美

  城门公社

  他是民国时期留日派闽籍画家的代表之一,擅长水彩画和图案设计,是福州地区最早的民间美术社团“旭日美术会”的会长、福州市第一届美术家协会的组织者和筹办者。

  他的一生交游广泛,与徐悲鸿等当代艺术大师及陈子奋、李芝卿、谢投八等福建艺术家友谊深厚;他的水彩画,融汇中西长处,既有强烈的传统色彩,又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中国水彩画民族画风的典型代表,在福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许多当今闽籍大师均受其指点启发,可谓桃李满门。

  他是福建迄今为止对木版年画深入调研第一人,致力于福建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扬,尽管这部极具开创性的书稿最终未能问世,但他走遍八闽山水搜集到的大量一手资料,在艺人渐逝的今天,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水彩画家、图案学家和美术教育家吴启瑶。

  细雨霏霏的初秋,福州新闻网《闽都大家》栏目记者约访了吴启瑶的女儿林云钦、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会长林文清等人,追忆大师历尽苦难而不忘初心的传奇一生。

  “他这一辈子,最杰出的贡献并非创作了多少艺术精品,而是将毕生的精力投在福建的美术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福建现代美术史上,理应有他的一席之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年漆画艺术家吴茂文称吴启瑶为“太叔公”,他认为,家族里有人从事与美术相关的工作,多多少少都受到吴启瑶的影响。

  令人欣慰的是,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历时两年多筹备的《吴启瑶作品集》即将面世,福清美术馆已在筹办吴启瑶个人作品回顾展,同时,一本详细撰述吴启瑶个人生平及艺术成就的《吴启瑶评传》也已交付出版社,不仅填补福建美术史的学术研究空白,也激励后辈晚生登高望远、奋发有为。

闽都大家|“拓荒牛”吴启瑶:纵情水彩绘河山,矢志不渝探工美

闽都大家|“拓荒牛”吴启瑶:纵情水彩绘河山,矢志不渝探工美

  吴启瑶青年时代的照片。

  1899年,满清王朝风雨飘摇。这一年的6月,吴启瑶降生在福清音西镇玉塘村,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

  “山穷栽松柏,家贫要读书。”在这偏僻的乡村田野,参加科举考试并入选的父亲知道,唯有读书能改变世代贫穷的命运,作为清末维新运动的热心人士,父亲在种桑养蚕的同时,还创办了玉塘小学,自任校长,在村里享有很高的威望。

  在吴启瑶7岁的时候,他进入玉塘小学开始读书,既读新编的教科书,也读四书五经等古典书籍。然而好景不长,1909年,一场鼠疫夺去了年仅32岁的父亲的性命。这一年,吴启瑶十岁。

  家中顶梁柱的轰然倒塌,让这个家庭陷入巨大的困境:母亲是个目不识字的家庭主妇,妹妹才七岁,弟弟刚刚出生几个月,嗷嗷待哺。作为长子的吴启瑶,不得不早作打算,如何才能扛起生活的重担。

  在大伯父的帮助下,他来到其任教的福清县立高等小学读书。三年后,小学毕业的他回到父亲当年创办的玉塘小学,担任教员。由于无人管理,在父亲过世后,教员纷纷离开,学校几乎成为空壳,就这样,十四岁的他又成了最年轻的小学校长,独立承担起学校的各种事务。

闽都大家|“拓荒牛”吴启瑶:纵情水彩绘河山,矢志不渝探工美

  厦门港

  “这所学校的工资收入全靠学生的学费,很不固定,一年到头,少的时候就二、三十元,多的时候也不过六、七十元。”吴启瑶的女儿、今年80岁的林云钦回忆,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七年,或许父亲后来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和少年时期当过校长有关,这是他的育人初心。

  1920年,吴启瑶离开家乡来到福州,进入福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他在日记里写道:“这是我进入城市,投入知识分子队伍的第一步。”得来不易的宝贵机会,让吴启瑶废寝忘食地学习,在学校的五年里,面对名目繁多的考试,他次次考得第一,还利用课余时间创办平民夜校,经常往返十多里路到城外教农民读书识字。

  因为小时候苦过,参加工作以后,吴启瑶始终勤俭节约,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瓣花,这一生活习惯保持终生。林云钦回忆,有时候,父亲工作到深夜,肚子饿得咕咕叫,又不舍得放下手头的事情,就让她去下一碗面,沥干了水,捞上来盛在小碟里,舀两勺白糖,搅一搅,就对付过去了。“我还说他呢,这样拌面没味道,怎么能吃得下去,可他说在日本留学期间,为省钱,都这么吃呢。”林云钦说。

  可是,对待家乡的贫困学生,吴启瑶却十分慷慨,将不多的薪水分给了他们。邻村有位乡人,曾在日本向穷困潦倒的吴启瑶伸出援手,资助他读完学业。吴启瑶感恩在心,两人一同返乡后,这位乡人投资生意失败,他毅然从薪水里划出一部分,每个月交给老乡,还侍奉至终老。

闽都大家|“拓荒牛”吴启瑶:纵情水彩绘河山,矢志不渝探工美

闽都大家|“拓荒牛”吴启瑶:纵情水彩绘河山,矢志不渝探工美

  吴启瑶留日生活照。

  纵观吴启瑶的一生,不论是在艺术造诣上,还是在学习、生活中,都绕不开现代著名美术家、教育家徐悲鸿。

  自幼酷爱书画的吴启瑶,心里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能进入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美术院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继续深造。特别是校长刘海粟,更是当时中西画兼备的一代大师,具有极高的学术声望。

  1925年8月,在族人和素不相识的农民们集资帮助之下,家境贫寒的吴启瑶终于跨入上海美专的校门,选择西画系攻读。尽管起步较晚,但凭借勤奋地创作和自身的天分,他迅速融入绘画领域并掌握了不少技巧。

  1927年秋,徐悲鸿从法国留学归来,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在朋友的介绍下,吴启瑶与之初识。当时,上海美专因学潮停办,吴启瑶转入中华艺术大学西画系。此次见面,二人交谈颇为投机,许多关于中西绘画融合的观点不谋而合。

  1928年,学成返闽的吴启瑶接受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之聘,到该校任图画教员。恰好徐悲鸿应邀来到福州,为纪念在“五卅惨案”中被日军杀害的蔡公时作画。

  这里不得不提一位福州西画界著名人物——何尔赓。据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会长林文清考证,何尔赓是福州最早留学日本学习西画的艺术家,回来后创办了福州摄影学研究会,组织成立了福州第一个民间艺术社团“旭日艺术会” ,会址位于法海路的七间排大宅子,门下学生众多,举办了多次画展,徐悲鸿都曾寄来画作参展。

  吴启瑶也曾是何尔赓门下的一名学生,一来二去与何尔赓的女儿何啸湖互生情愫。有一次,何啸湖染上鼠疫,生命垂危。吴启瑶听说后,连忙从学校赶到她身边,不顾被传染的危险,照顾地极为细致。病好后,何尔赓就决定将女儿许配给吴启瑶。

  徐悲鸿来到福州作画,常来何尔赓家中做客,便与吴启瑶有了更为深层次的接触。林云钦回忆说,徐悲鸿特别喜欢吃螃蟹,每次到访,家里的晚餐必定是螃蟹宴。当时名气已经如日中天的徐悲鸿,并未摆起架子,显得十分随和,不时认可吴启瑶提出的艺术观点。

  应该说,在吴启瑶的艺术思想形成过程中,徐悲鸿是对他影响最深的一个人。徐悲鸿是一位写实主义画家,历来主张艺术反映现实,同时重视对工艺美术的研究,他建议吴启瑶“学西画以发展中国文化”,探索中西结合的画风。

闽都大家|“拓荒牛”吴启瑶:纵情水彩绘河山,矢志不渝探工美

  徐悲鸿写给吴启瑶的信。

  1935年,吴启瑶以最高分的成绩考入日本国立东京高等工艺学校图案科读研究生。然而,他在日本的生活十分艰苦,学费虽由国内支付,但生活费只能凭自己打工赚来的钱维系。远在国内的徐悲鸿得知后,画马相赠,让他必要的时候可以将画变卖渡过难关。不过,吴启瑶宁可自己咬紧牙关,也舍不得将挚友的画作卖给他人。至今,这些画作仍被吴启瑶后人所珍藏。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吴启瑶毅然返国。徐悲鸿立刻邀请他到自己创办的广西美术学院任教,后由于战争的原因,学院被迫停办,吴启瑶才回到阔别多年的福州。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全国刚刚解放不久,徐悲鸿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而吴启瑶则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桃李满天下。二人还保持着频繁的鸿信往来,常就美术教育方面的新措施和观念以及南北方美术教育存在的差异进行探讨,彼此相助、交流。

闽都大家|“拓荒牛”吴启瑶:纵情水彩绘河山,矢志不渝探工美

闽都大家|“拓荒牛”吴启瑶:纵情水彩绘河山,矢志不渝探工美

  福州秋郊

  吴启瑶一生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水彩画和工艺美术方面,前者受徐悲鸿影响颇深,融汇中西绘画之长,以风景题材为主,清新质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后者主要表现在图案艺术和民间艺术两个方面。

  在日本求学期间,他跟着日本著名图案学家、色彩学家宫下孝雄,由于已经积淀了一定的西画基础,他很快进入了工艺美术这一陌生的领域。

  “日本国立东京高等工艺学校图案科是一所以工艺美术教学和研究为主的学校,而工艺美术在当时的中国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所以并没有这方面的系统教育,日本在这方面的重视和新的观念令吴启瑶受到很大震动。”林文清说,从那时起,吴启瑶一生都始终关注着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包括他后来深入实地考察中国民间工艺,动因也来自日本之行。

  抗战期间,在朋友的邀请下,吴启瑶来到福州福国工艺厂任厂长。这个工艺厂以生产雨伞为主,他在日本所学的图案设计在这里正好派上了用场。这一时期,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染图案和浮花模样的制作与研究,他著有《染图案讲话》和《浮花模样的研究》,曾受到工艺美术大家陈之佛的肯定和赞赏,书中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处于学术前沿。

  相对于其它图案而言,自行研制成功的染图案既有简易、便捷的制作特点,又有着风趣、变化无穷的独特魅力,是吴启瑶对我国图案艺术发展的一个特殊贡献。

  1994年4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福清市志》中记载着吴启瑶在福国工艺厂的贡献:

  “他潜心进行图案画(装饰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探索与研究,并多次走访漆器厂和丝绸厂的民间老艺人,将浮花图案的技法运用于普通雨伞的装饰上,设计出的雨伞无论是图案的设计、色彩的搭配还是材料的应用无不独具匠心,令人耳目一新,福国工艺厂的伞因此成了当时福州市场的抢手货并畅销海外、远近闻名。另外,他还长期与福州脱胎漆器厂和丝绸厂挂钩,将图案画与脱胎漆器的装饰和造型结合起来,使其直接应用于脱胎漆器的生产上。”

  花费3年,跑遍八闽城乡,调研木版年画,是吴启瑶在福建工艺美术史上写下的浓墨重彩的又一笔。

闽都大家|“拓荒牛”吴启瑶:纵情水彩绘河山,矢志不渝探工美

  静物写生

  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计划出版有关木版年画的一套丛书。整套丛书包括福建、淮县及桃花坞三地的木版年画。这一计划与吴启瑶的想法不谋而合,因为他很早就开始关注福建的木版年画,手中也有一些资料。因此,当1961年与出版社刚签订约稿合同,他就立即着手开始调查工作。

  为保证书的学术质量,也为了使福建木版年画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能够保存和发展下去,他在闽南、闽东、闽西、闽北等木版年画的重要基地,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分析论证。他的日记里,有与当地传承人交谈与挑选画作的详尽记录,更有甚者,他将每到各地的行程、住宿和用餐、路费的粮票与钱数都一一记下。

  然而,世事难料。尚未来得及出版的书稿和资料后来被毁,如今只留下他在日记里记述的经历和感受,令人扼腕长叹。

  1976年以后,尽管年事已高,他仍然满怀激情,雄心不减,他热望自己的专业能继续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为此,他制订具体的科研规划,争取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希望尽快在自己熟悉的专业基础上,整理总结经验,完成未竟的著译。

  1978年5月,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当了解到广州交易会上我国轻工业产品由于包装质量差,装璜落后,以致影响外销时,马上直陈领导,就如何克服这一弱点,提出系统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然而,年弱体衰的他早已心力交瘁,重病缠身,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于1979年9月11日带着遗憾走完辛苦、操劳却丰富的一生。

  “他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拓荒牛’,辛勤耕耘在自己的艺术田园里,最终也倒在洒满热血的土地上。”吴茂文说。

闽都大家|“拓荒牛”吴启瑶:纵情水彩绘河山,矢志不渝探工美

  代表作品吴启瑶擅长图画、水彩画。出版的作品有:《厦门港》《渔港》《魁歧渔港》《春》《送春肥》《闽江帆影》(水彩画);《糊图案》(译著)。已完稿待出版的有:《浮花模样的研究》《染图案讲话》《水彩画概论》(译)、《平面图案法》《立体图案法》等。

  他创作的水彩画有数百幅,其中著名的有《假日的西湖》《东张水库》《厦门港》《鼓浪屿轮渡码头》《九龙江上》……等数十幅。这些作品或在全国水彩画展中展出,或参加华东区美展后被出版社选中出版。

闽都大家|“拓荒牛”吴启瑶:纵情水彩绘河山,矢志不渝探工美

送春肥

闽都大家|“拓荒牛”吴启瑶:纵情水彩绘河山,矢志不渝探工美

渔港

闽都大家|“拓荒牛”吴启瑶:纵情水彩绘河山,矢志不渝探工美

桃花山(福州)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
推荐
热点
0.4481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