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福州市委、福清市委工作部署,把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新起点上推进龙江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切实改善水环境、落实水治理、修复水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凝聚思想共识,增强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行动自觉
龙江是福清的母亲河。数千年来,悠悠龙江水滋润着玉融大地,哺育了两岸人民,孕育了福清文化。随着城乡建设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沿岸生产生活对龙江的影响日益加剧,龙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实施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势在必行。做到“两个进一步”: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关乎社会发展,关乎民生福祉,关乎城市品质,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市民群众热切期盼。要坚决贯彻市委工作部署,站在为人民谋幸福、为经济社会谋发展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深入推进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历史意义和深刻现实影响。
(二)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在历届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一江四溪”专项整治的基础上,2020年,我市全面启动龙江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对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出更高更系统的要求。全市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工作部署上来,切实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积极推进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兴修水利,根除水害,确保龙江安澜,确保龙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生态稳定性,全面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流域环境目标,让龙江成为福清的“幸福河”。
二、坚持“五水共治”,落实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各项任务
按照整体、综合、系统、精准的原则,全面推进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坚持上中下游协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科学推进源头治理、精准治理、生态治理,实施水生态、水景观、水经济、水环境、水安全“五水共治”行动,把龙江打造成为福清的生态轴、发展轴、景观轴。做到“五个必须”:
(一)必须坚持高位高效推动。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引领,高位推动、高效治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统筹制定生态保护和修复行动方案、分年度工作计划和分领域实施方案,锚定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实施挂图作战,加快补齐生态短板,全面提升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
(二)必须保持流域生态稳定。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生态理念,实施水环境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工程,以及河道重塑、生态修复、引水入城等工程,不断提升龙江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定量。提升海水动能,让龙江水多起来、满起来、动起来。强化流域沿线天然林保护,推进全流域巨尾桉林相改造、松林改造,提高林分质量及水源涵养能力。推进龙江流域湿地资源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和修复、一重山范围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工作。
(三)必须加强流域控污提质。积极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流域沿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通过改良耕地质量、增施有机肥料、优化养殖业布局等措施,加强农业和养殖业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源,实现正本清源。全面开展河道“清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河道清淤、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等工作,提升河道水质。加快推进城区雨污管网修复补齐、小流域综合治理、东门河水系整治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完善污水管网及设施配套。加快实施滨江公园、慢行道(东张水库至龙江出海口)、生态驳岸建设,加强滨江公园的生态性修复,提升园区生态涵养功能,形成两岸生态休闲长廊,提升流域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对天宝陂、瑞云塔、龙首桥、海口宋桥等龙江流域沿线历史文物的保护,培育一批具有流域特色、传承治水文化的科普教育基地,丰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内涵。以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为引领,全力推进东部新城、石竹山景区和高铁片区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积极推进社会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协调发展、互利共赢。
(四)必须落实流域水源保护。加强东张水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改善库区水生态环境系统。强化东张水库汇水区农业污染治理;完善镜洋、东张、一都等镇污水管网系统建设;加强东张水库富营养化监测预警,实施水库控藻工程和水库应急能力建设工程;加强“一闸三线”工程实施后库区氮、磷和藻类的跟踪监测,根据实际情况逐步优化水量分配调度方案,着力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五)必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健全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机制,建立从规划、建设、管理到巡查、发现、反馈、整改、问责的闭合式、一体化工作机制,搭建完善环保管家、智慧水利等数字化平台,优化提升巡河清渠净沟等活动载体,构建龙江流域智慧生态水系管控体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强化对流域水源、水质、水量、水网、排污口的巡查督导,推动河湖管理从“建制度”向“见成效”的跨越式转变。设置镇街河道考核断面并制定考核标准,压实流域镇街责任,优化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
三、集结各方智慧,汇聚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强大合力
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突出协同共治,汇聚推动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社会力量和各方智慧,集中资源,共同发力,形成共谋、共治、共管、共享的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格局,促进各项工作联动、有序、高效推进,为保护好龙江母亲河筑牢安全防线。做到“四个持续”:
(一)持续发挥人大作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凡涉及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的规划调整,市政府应事先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要积极建言献策,助力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当好治理母亲河的表率。
(二)持续强化主体责任。市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研究制订负面清单强化监管,确保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各级各部门要加强联动、协同推进、强化保障,建设专业队伍,为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强力支撑。
(三)持续拓宽融资渠道。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以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或公益参与等模式,参与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凝聚社会力量和智慧,形成齐抓共管的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格局。
(四)持续扩大参与层面。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提升全体市民和企事业单位参与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开展爱河巡河护河等活动。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履行法定职责,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活动。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深入挖掘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背后的感人故事,带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