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阳下街道溪头村党总支以建强红色堡垒促进乡村振兴为抓手、利用侨资和区位优势主动服务企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村民增收,走出新时代“侨”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强化阵地建设 激发党建活力
溪头村立足“园区”特色,以阳下街道“红心向阳365”党建载体为工作指导,结合本村实际,不断延伸拓展“红心向阳365”品牌内涵。以“溪”引人才、“引”水活源、“力”保古筑为三大工作目标,与洪宽社区党总支、洪宽工业村党委共同推进党建联动,用好“一盘棋共谋发展,一张网齐抓治理,一条龙联合服务”工作法,引领区域内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同轴运转、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步前行,形成在产城融合上相互依托,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促使新老“溪头人”扎根溪头,勇立潮头,同心向阳。
此外,积极为“福清模式”研学产业发展贡献“溪头”力量。全面梳理溪头村红色资源,围绕溪头村侨乡文化底蕴,挖掘溪头村红色内涵,串联溪头村30多年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辉煌历程,全方位呈现新时代新农村产业发展、文化建设、集体经济、生态环境和乡风文明成果。2023年以来,溪头村党建研学点共接待各级党组织近百个,党员约3000人次。
强化党建引领 夯实共建基础
溪头村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党员群众协商会议、村域网格联络会议,凝聚全村力量,推进村庄交通路网、园林景观、河道整治以及教育卫生等设施建设,促进社会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和公序良俗的有效形成。过去一年里,全面完成了全村道路“白改黑”提升改造、农村自来水管道提升改造,农村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农村文化创意广场建设等多个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切实增强村民和企业员工的幸福感和舒适感。
同时,构建“村党组织—村各区域网格—党员中心户—村民家庭户/企业家庭户”四级网格体系,重点将企业员工及其家属等散居外来人口以隶属企业、居住小区、租住民房为单位,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并以党员中心户和党员志愿者带动村民和企业员工积极参与乡村公共项目和基层平安建设工作,实现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工作有机融合。一直以来,溪头村综治绩效考评常年位居街道前列,“平安三率”常年保持“三个100%”,使村民和企业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不仅如此,溪头村还积极构建“邻聚里”党群服务体系。根据村民、楼盘、企业分布距离,以党建为纽带,优化设置党群服务站点,构建“一刻钟服务圈”,在站点内发布周边企业招工信息和提供志愿服务,将服务从办公室延伸到群众身边, 吸引群众员工就近观摩参与,如“四点半课堂”、“邻里亲文化节”、“溪头好邻居”评选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为新老“溪头人”提供积极向上、增进感情的文娱服务。
强化队伍建设 提供组织保障
溪头村以选好“领头雁”作为突破点,将年轻活力优、文化程度高、致富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两委班子中,由3名大专学历、2名本科学历,4名“80后”、1名“90后”组成一支素质高、活力强的乡村振兴“领头雁”队伍,实现“两委”成员学历、能力双提升。
溪头村坚持用党的先进创新理论武装农村党员干部思想,不断提升党员发展“含金量”,拓宽党员干事“视野”。重点发掘本村致富能手、务工经商能人、退役士兵和返乡大学毕业生,建立定点定人联系制度,定期走访谈心,主动了解情况,引导思想进步且有入党意向的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确保每一位党员政治上信得过、业务上靠得住、生活上“清正廉”。
与此同时,溪头村致力将村级微党校打造成农村党员铸魂补钙的“红色学府”,充分利用家门口的溪头村研学点等红色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探索新型的“亲历式”现场教学,使村两委干部和党员深刻体悟党建引领在村貌提升、吸引人才、置业壮财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关键作用,让党员在看中学、学中悟、悟后行,切实打通基层党员培训的“最后一公里”。该村还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积极组织党员开展主题党日等活动,提升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服务能力。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把铁的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遵循,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
强化造血能力 促进村财增收
溪头村党总支主动发挥侨资和区域优势,积累发展力量,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出一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溪头村依托工业村经济转型,引导村民转产转业,协调企业对口培训,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鼓励村民自主创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帮助村民将闲置房屋出租,每年可增加村民收入700多万元。此外,协调多方筹资1600余万元,先后建成东洋商住楼、后兜溪商住楼、马家底文化中心大楼、溪头农贸市场等4个村集体商贸文化设施,连同林文镜先生捐建的高岭商住楼,总面积约1.53万平方米,每年可带来100多万元租金收益,成为溪头村村财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溪头农贸市场出租金额可达20万,占村财收入近20%。溪头村还积极探索“驯鸡孵蛋”,引入企业重建农贸市场,村企分成,减少村建设资金压力与风险,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约20万元。盘活集体闲置建设用地整体出租,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7.5万元。此外,以村党总支为主导,带动工业村企业家、知识分子发光发热,争取4000多万元华侨捐资及上级建设资金,用于添置公共健身器材、提升村庄环境、整治河道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企业员工创造舒适便捷的生产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