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福建各大高校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陆续举行,校长们围绕“大学对新生意味着什么”这一主题,对新生进行方向指引,从成长心法到时代使命,句句戳心又走心。
福建师范大学郑家建:领悟大学之道,把握大学之要,正视大学之痛
福建师范大学2025年开学典礼现场。图源:福建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郑家建从“大学之道、大学之要、大学之痛”三方面与新生探讨大学意义。
大学之道,一是传承文明,助个体快速获取前沿知识技术,拓展生命长度;提升分析辨识能力,增加生命厚度;包容创新性的试错,让年轻人练就真本领,拥有开阔胸襟与明辨是非的慧眼。二是大学是复杂而流动的亚社会,新生要学会独立,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树立形象、确立准则,为步入社会作准备。
大学之要,在于要有愿景、专注且全身心参与。新生要想象四年后的自己,规划大学时光;选定感兴趣之事,全神贯注并为此付出全部的热情与力量;将大学与生活融合,全身心描绘人生图景。
大学之痛,是成长的风险与无奈。若新生偶尔被大学生活所刺痛,请不要怀疑自己,调整自己,重新出发,这些阵痛能让他们收获坚定目光、坚韧意志和明晰判断力。
厦门大学张宗益:以“三问”启认知突破之旅
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在2025开学典礼上讲话。图源: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
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在开学第一课以“三问”引导新生思考。首问“心向何方,才能不负时代”,强调人生如远航,志向是照亮征途的灯塔,唯有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响应时代召唤中定义人生价值,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次问“根植何处,才能枝繁叶茂”,指出大学是系统学习、深度扎根的关键阶段,根扎得多深,未来才能走得多远。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但刻苦学习依然是真正理解知识、整合知识、创造知识的唯一途径。末问“如何持守,才能抵达远方”,以孙世刚院士为例,告诫新生要超越认知局限,用“算人生大账”“算人生总账”来聚焦关键、审慎取舍,在喧嚣中守住初心,在诱惑前锚定长远,拒绝即时满足,把时间和心力投入那些根本性、建设性的事情上。
福建农林大学兰思仁:强农报国,做复合型时代新人
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回顾学校89年历程,指出学校诞生于抗战时期,肩负“尊农重学、兴农报国”使命。他向新生提出四点期望:
要志存高远,厚植强国有我、兴农报国的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在乡村振兴等事业中找准方向;要日新月进,永葆勤学好问、孜孜不倦的进取姿态,利用学校资源自主学习,在人工智能时代主动变革,成为复合型人才;要知行合一,练就向下扎根、向上攀登的过硬本领,做到“五个一百”,努力做到“五个一百”,即在大学期间阅读100本以上经典著作、结识100位以上老师和校友、走访100个以上地方和地标、聆听100场以上讲座报告、参加100场以上文体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本领能力和综合素质;要砥砺身心,涵养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刚毅品格,敢于向一切困难挑战、敢于超越自我、敢于勇攀高峰、敢于夺取胜利,永葆积极乐观,少一点“差不多就行”的懈怠,多一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坚定,努力脱颖而出,成为更好的自己。
华侨大学吴剑平:敬业乐群,热情拥抱AI
华侨大学校长吴剑平以“敬业乐群”为题,勉励新生怀敬业之心,自强不息、砥砺奋进,修乐群之德,立己达人。他指出,“敬业”就是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从事学业。希望新生设立明确的学业目标,并细化为每年、每学期、每周甚至每天的小目标,通过日积月累,把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沉下心来阅读经典,理性思考,建构知识能力体系;热情拥抱AI,积极运用AI,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争取让AI能力和素养成为华大学子的一张靓丽名片。
“乐群”突出集体意识,吴剑平希望新生秉持开放包容心态,珍视师生情、同窗谊,学会换位思考,欣赏多元文化;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携手投身强国建设;胸怀天下,树立全球眼光,加强跨文化沟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闽江学院舒继武:校史为引,寄予三点期望
闽江学院舒继武校长回顾校史,为新生上校史校情课。“岁月不待人,青春当有为。”舒继武校长对2025级新生提出三点期望:
一是“胸怀家国,立大志、明大德”,勉励同学们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以实干践行报国之志;
二是“潜心求学,求真知、练真功”,鼓励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打牢基础、投身实践,在知行合一中锤炼本领;
三是“敢为人先,勇创新、善担当”,希望同学们紧跟时代前沿,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服务地方发展。
福建医科大学林旭:以“奋斗”为主题,分享三点期望
福建医科大学校长林旭回顾学校88年发展历程与办学成就,围绕“奋斗”分享三点期望。
一是奋斗当以“强国”为责,立志高远,勇担使命,将个人志向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二是奋斗当以“求真”为要,踏实进取,慎思明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敢于大胆质疑,善于小心实证;
三是奋斗当以“立德”为本,涵养品格,知行合一,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永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对医学的赤诚之心,坚定地践行“医学生誓言”,努力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记者手记
高校校长们的开学典礼讲话,不仅是一堂堂生动的思政大课,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育人宣言与时代嘱托。记者注意到,不论是应用研究型大学、师范类高校,还是医药类特色院校,均将“坚定理想信念”放在育人的核心位置,强调新生必须筑牢人生目标这一根基。面对时代变迁与人生抉择,唯有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与民族的事业,将“小我”融入“大我”,坚定信仰、明确方向,方能让青春在为理想与责任的奋斗中熠熠生辉。
与此同时,校长们一致强调,向下扎根、久久为功是学习的基本法则。当前社会信息纷繁、价值多元,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时代,青年易陷于浮躁与速成的诱惑。然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任何值得追求的成就均需厚积薄发。正如厦大校长张宗益所指出的:“学习的本质是实现认知突破。”唯有沉潜专注、深度学习,不断夯实根基,才能实现真正的认知跨越与素养提升。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多位校长不约而同强调立德为育人之本。价值观与使命感决定人生方向,品德是成就事业、实现自我的根本。只有恪守道德底线、锤炼高尚品格,才能在喧嚣中守初心、在诱惑前不动摇,最终行稳致远。
于新生而言,大学是全新起点,更是人生转折。而学习之道,却是一生的课题。人生最好的伯乐,是不断努力的自己;最坚实的积累,是日复一日的跬步前行;最美好的状态,是心有所信、终身学习、步履不停。(记者 张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