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新闻网9月5日讯 步入宏路街道石门村,时光在这里悄然换上了新颜。村口的入口景观,巧妙结合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一块醒目的特色标牌,不仅彰显了该村的文化底蕴,还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里的独特魅力;文化墙上详细介绍石门村的村情村史、城中村 改造的历程以及石门特色美食,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快速了解村庄的过去与现在。
“石门村是福清城市发展背景下形成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城中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冠捷电子公司在石门村落地,吸引了一批外来务工人员。后期,随着三方电子、安德佳、名味食品等企业的落地,天南地北的外来人员来到福清,在石门村聚居生活,最多时该村曾有1.5万名外来人口。因此,外来人口众多是石门村的显著特点。”宏路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
自古以来,石门村便是通往省城的必经之路。过去,石门村土地贫瘠,水利条件差。如今,石门村焕发新生,正向一个开放包容、新旧融合的城市社区转变。在改造过程中,该村不仅保留了历史文化底蕴,还引入现代化的设施和管理理念,一步步实现城市发展与旧村更新的有机结合。
“我们在谋划石门村改造项目时,特地打造一个‘石门记忆’的IP。对许多曾经在福清生活的外来人员来说,石门村是他们的特殊记忆。而对于福清人来说,石门村的传统小吃非常有名,承载了许多福清在外游子的乡愁。”宏路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
沿着村道继续前行,礼饼作坊映入眼帘,外墙上的美食文化展示墙与老字号招牌相得益彰。礼饼作坊对面的空地则被改造成一个小巧玲珑的“口袋公园”,成为村民和游客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在石门村,古厝群如同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见证了村庄的兴衰与变迁。为了让这些老建筑焕发新生,石门村通过“自主更新”和“微改造”,将古厝打造成咖啡馆,让斑驳的墙壁与现代装饰交织、古老的木雕与文创产品相映成趣,让历史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古厝群旁的古榕公园巧妙提取“方外洞”“桥”“榕门”等元素,建设一个集居民休闲、文化展示为一体的休闲公园。无论是漫步在曲径通幽的小道上,还是坐在榕树下小憩,都让人身心放松。
“城中村改造以来,我发现,村路变宽了,出行更方便了,村庄周边边角地被改造成‘口袋公园’,给我们提供了很好休闲娱乐的地方。”石门村村民王松峰说。
一座横跨龙江的大埔大桥,让藏身于闹市之中的大埔村被外界所熟知。但很多人不知道,大埔村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村,该村共有2300多人,回族人口占45%。多元民族融合的风貌,在大埔村随处可见。而这,也成为大埔村城中村改造的重要出发点。
“经过这次城中村改造,我们第一期项目,实施了雨污分流、缆线下地,建设了公园、停车场等。第二期也马上着手开始了。”大埔村党总支书记丁实霖说,该村户籍人口不到3000人,但外来人口多达1.5万人,村庄承载能力不足。村路边,机动车“见缝插针”,不仅阻碍了通行,也存在安全隐患。本次城中村改造,该村力求通过增加公共服务配套、商业配套、市政设施等方式,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
据了解,大埔村改造项目总投资约6353万元。其中,村民期盼的道路白改黑、停车场、微型消防站、路灯、立面改造、缆线规整、主路两侧景观提升、智慧设施等都在改造计划之中。
而大埔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则是大埔村改造的最大亮点。大埔村回族人口以“丁氏”居多,建于1929年的丁氏宗祠是福清唯一一座土木结构“回字”型祠堂,保持着回族建筑的风格。该村以“丁家里”“王家里”为核心,打造两大文化体验区。其中,在“丁家里”打造民族文化体验区,建设回族民俗文化馆、手工作坊、“回味大埔”景观等,展示回族文化、回族旧物,让游客体验回族手工艺;在“王家里”打造耕读文化体验区,建设研习基地、农耕文化展馆、古厝茶馆等,展示农耕物件和大埔先民下南洋的故事,后期将引入咖啡等轻食餐饮。
宏路街道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街道将立足片区发展、群众期盼和产城融合,全力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同时,将因地制宜,培育独具特色的非标商业业态,让每一条街巷都充满活力与创意。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宏路街道坚持“留、改、拆”并举,针对各城中村实际问题实施“一村一策”,以安全提级、设施完善、环境宜居、资产盘活、文化传承、精细管理、党建引领等八大板块重点推进,逐步提升辖区宜居宜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