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新闻 >> 正文

高温天气,小心这四种病菌“伏击”你的餐桌!福建疾控最新提醒→

2025-07-30 11:32:42   来源:福建疾控  

炎炎夏日,暑气蒸腾

高温天气不仅让人闷热难耐

更成了多种细菌滋生的“温床”

福建疾控温馨提醒

夏季是多种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

尤其是以下几种致病微生物

稍不注意就可能让你上吐下泻

甚至危及生命

今天就来手把手教你如何防范~

头号“刺客”: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在各类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中列首位,且全年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两季,易被沙门氏菌食物污染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其次为禽肉、蛋类、乳类及其制品。

发病症状为腹泻、腹痛、发热、呕吐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

01

低温储存

低温储存食品是控制沙门氏菌繁殖的重要措施,加工后的熟肉制品应尽快食用,或低温储存,并尽可能缩短储存时间。

02

高温加热

加热杀灭病原菌是防止沙门氏菌污染的关键措施,但必须达到有效温度。

◆ 肉类:需要加热的食材一定要烧熟煮透,如肉类应加热至中心部位变灰无血水。

◆ 鸡蛋:煮之前先洗干净蛋壳,带壳煮或蒸,水开后至少煮8-10分钟

海鲜“杀手”:副溶血性弧菌

7~9月为沿海地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存在于海产品中,食品种类以墨鱼、带鱼、黄花鱼、虾、蟹、贝、海蜇最为多见。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头晕等,重者为粘液便和粘血便,多数腹痛为上腹部或脐周阵发性绞痛。

01

烧熟煮透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控制细菌繁殖和杀灭病原菌尤为重要。各种食品,尤其是海产食品及各种熟制品应低温储藏,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应烧熟煮透。

02

生熟分开

此外,盛装生、熟食品的器具要分开,并注意消毒,以防止交叉污染。

耐热“毒王”:金黄色葡萄球菌

夏秋季节也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时期,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适宜条件下产生的肠毒素对热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常规烹饪(如蒸、煮)无法破坏其毒性。

易被污染的食品种类主要是富含蛋白质或淀粉的食品,如乳类及乳制品、肉类、剩饭,熟肉类。近年来,由冷加工蛋糕(如提拉米苏)等引起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事件增多。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中上腹部疼痛、腹泻等,以呕吐最为显著。

01

拒绝带菌操作

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要避免可能带菌人群对各种食物的污染,有手指化脓、化脓性咽炎时应暂停食品相关操作。

02

控制储存时间

食物应冷藏,或置阴凉通风的地方,放置的时间不应超过6小时,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食用前还应彻底加热。

冰箱“幽灵”:单增李斯特菌

夏季冷藏、冷冻食品的食用量增大,应注意防范李斯特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5℃的低温条件下仍能生长是该菌的特征。

易被污染的食品种类主要有乳及乳制品、肉类制品、水产品、蔬菜及水果。尤以在冰箱中保存时间过长的乳制品、肉制品最为多见。

单增李斯特菌的易感人群为孕妇、婴儿、50岁以上的人群、因患其他疾病而身体虚弱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

感染李斯特菌后的临床表现分两类,一是腹泻型:腹泻、腹痛,少数伴有发热;二是侵袭型:初期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后期可发展为败血症、脑膜炎、脑脊髓炎、自然流产、早产、死产等。

01

做好食品管理

预防李斯特菌污染,应注意冷藏熟食食品的加热后食用、冰箱定期清洁、食物存放前清洁干净、生熟食品分开存放。

02

特殊人群要注意

老人、孕妇、婴幼儿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应少吃或不吃冷藏冷冻食品,最好现做现吃。

食品安全无小事

尤其盛夏正当时

快转发提醒家人朋友

一起筑牢餐桌防线

让这个夏天只有美味

没有“菌”扰

打印     关闭     复制链接
推荐
热点